美國財長耶倫詳述印太經濟戰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1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11月2日就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戰略發表講話,耶倫強調,美國國家安全和人權與北京不會妥協。美官員表示,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塑造印太戰略。
印太經濟戰略:不脫鉤 但國家安全和人權不妥協
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拜習會)在即,以及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即將開幕之際,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11月2日在華盛頓就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戰略發表講話時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在確保國家安全利益並促進人權的同時,尋求對雙方都有利的健康經濟關係,併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
耶倫闡述印太經濟戰略時說,拜登政府尋求的是一個進一步推動美國與該地區進行接觸的長遠歷史,並能公正的反應該地區對美國以及全世界的未來的重要性的戰略,即美國致力於建立一個自由、開放、互聯、繁榮、安全和富有韌性的印太地區。
綜合美聯社和美國之音11月3日報導,耶倫突出強調了影響美國的印太經濟戰略的三個優先領域,即增加貿易和投資、增強美國的經濟韌性以及合作應對全球挑戰。「拜登政府正在努力應對挑戰並抓住機遇,包括保障我們的供應鏈和支持美國工人。為了促進增長,我們正在深化經濟融合,並利用技術變革。為了增強抵禦能力,我們正在整個地區開展夥伴合作關係,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衛生系統。為了對人權和國際法受到的威脅做出反應,我們正在抵制經濟脅迫,以及強化負責任的民主治理」。
拜登政府採取了一些經濟措施,調整川普(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但保留包括加征關稅以及對技術出口和投資方面在內的限制,北京當局也陸續對美國相關禁令進行回應,指責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和崛起。
耶倫在講話中說,華盛頓不會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但是尋求「嚴肅而清醒的」做法。
她說:「當我們使用經濟工具採取國家安全行動時,我們以目標精準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拜登總統有關境外投資的行政命令,目的在於實現我們的國家安全目標,而不是扼制中國的增長。」
「正如我所說,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兩國經濟的全面分離,或者強迫包括印太國家在內的各國選邊站的做法,將在全球產生重大負面後果,」耶倫說,「我們對這種分裂的世界及其災難性的後果不感興趣。」
耶倫說,「美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充分明顯的是,我們今天仍然是。」
耶倫說,「我們正在深化與該地區各地的經濟關係,對美國經濟並對印太地區有著巨大的潛在益處。」
為了穩定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耶倫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後也在今年7月訪問了中國,與中國國務院新的經濟官員舉行了會談。雙方同意啟動經濟和金融工作組,為雙方討論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提供了一個持續的溝通渠道。
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塑造印太戰略
拜登政府視印太地區為二十一世紀的地緣政治中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此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演講時表示,後冷戰時代即將結束,美國將採取「外交靈活方略(diplomatic variable geometry)」,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這意味深化既有的夥伴關係,構建由國家、地方政府、非營利機構、私營部門、學術界組成的多元化聯盟,相互合作來解決特定問題。
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道森(Camille P.Dawson)10月27日進而表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外交靈活方略」,就是執行「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來「補充」並「連結」現有的區域網路:「聆聽、瞭解印太夥伴眼中的最大需求,進而讓美國能最有效地做出貢獻」。
所謂的小多邊主義是一個日漸被廣為討論的一個外交新詞,它強調的是國家之間以共享利益為基礎進行合作。這就使得國家政府在合作時,不一定要在很多方面要有統一的看法。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道森出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座談時,把這些相互重疊但又各自獨立的網路團體,比擬為「文氏圖」般的方格陣,而非以美國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去的關係:「焦點不僅資訊共享,更重要的要有實際具體的行動」。
這些團體除了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美國也在今年三月首度和歐盟在印太海域進行聯合軍演。此外,還有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及日本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預計未來五年提供東盟超過五百億美元的投資及協助;而在海事安全、乾淨能源、情報蒐集、人道救援及金融體系等方面,美國也和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組成不同的三邊關係。
再者,美國國務院也在今年9月宣布其與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及日本組成的「藍色太平洋夥伴集團(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的五大旗艦計畫,包括人道救援基金、海洋科學研究船隻、網路科技安全、非法漁業管理及氣候變遷中心。道森說這些項目是在考量太平洋諸島論壇(Pacific Island Forum)的2050年戰略(2050 Strategy)下而設立的。
美國不斷在印太地區深化並形塑新的國家網路,也讓北京如坐針氈。中國前後兩任外交部長秦剛及王毅都曾表示,美國的「印太戰略」是打著「自由開放」的旗號,拉幫結夥搞排他的「小圈子」,目的是要圍堵中國。
道森表示,儘管不能忽視北京的威脅,但這些小團體不是用來針對或抵制中國的政策,而是「用來強化、實現共同的願景,聚焦在我們都想要達成的目標」。至於是否會隨需求而擴大、縮小編製,也都是根據這些目標來彈性調整。
印太地區與印太戰略
「印太地區」作為地緣政治概念最早出現在1924年德國地政學家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的《太平洋地政學》(Deutsche Kulturpolitik im indopazifischen Raum)等書當中。據政治理論和思想史學者考證,豪斯霍弗「印太」概念旨在聯合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形成反殖民主義勢力,遏制英國等老牌殖民國家。「印太」隨著豪斯霍弗地政思想在日本的接受,流傳於日本。
2007年,印度海軍上校Gurpreet SKhurana在《戰略分析》期刊中提及此詞。
2007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訪問印度時提過類似的概念。安倍晉三在印度國會發表的演講時提到「印太交匯之處」是「兩大洋的自由和繁榮有機地相融合的地方」。
從2011年起,一些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的戰略分析師、政府官員和軍方領袖開始使用「印太地區」這個詞,並在《2013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中第一次被正式寫入政府公文。
2016年8月,安倍晉三在肯尼亞召開的TICADVI基調演講發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演說,提倡「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理念。其旨在通過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提升亞洲與非洲的「連通性」,促進整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川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政府開始頻繁使用「印太地區」來取代「亞太地區」。
2017年6月26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訪美後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作為印太地區相關的兩大國,川普總統和莫迪總理贊同雙方緊密合作有助於地區實現和平穩定。」11月,川普在越南峴港出席APEC峰會時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S),用以取代其前任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隨後表示,該戰略致力於促進印太地區國家的政治自由,以及在航運、基礎設施、投資和貿易領域上的開放。
2018年5月,美軍的原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更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12月,美國政府和國會正式通過概括印太地區長期戰略的《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2019年6月22日至23日,在曼谷舉行的第34屆東盟峰會正式通過了《東盟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Indo-Pacific)。這是東盟發布的首份關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秩序的區域架構倡議,目標是「發揮東盟的集體領導作用,形成和塑造更密切的印太合作」,標誌著東南亞國家聯盟作為一支重要的區域力量正式接受了「印太」這個地緣概念。
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後繼承和發展了自由開放的印太理念。2021年4月16日,拜登在白宮接見日本首相菅義偉,是拜登上任以來首位面對面會晤的外國領導人。為應對來自中國和朝鮮的威脅,兩國同意重新確立「美日印太統一戰線」,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