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帶著杜甫求仙訪道,採藥煉丹,論道談玄,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接續〈詩聖暗藏秘密?談杜甫的另一面〉)除了對佛家虔誠的信奉和修煉,杜甫的一生也不乏求仙訪道的經歷。而杜甫「入道」的引導者,正是鼎鼎大名的詩仙李白。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是詩壇的一大盛事,千古以來,一直為人所樂道。天寶三年,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賜金放還,自梁園東下,在東都洛陽與小十一歲的杜甫相遇,兩位巨星一見如故,便成為莫逆之交。「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正是他倆友誼的真實寫照。
李白攜杜甫 四處求仙問道
期間,李白帶著杜甫求仙訪道,採藥煉丹,論道談玄。啟悟杜甫返本歸真之正念。在與李白分別之時,杜甫寫下《贈李白》,來表達自己的求道之心。
《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杜甫厭煩了機謀巧算追求名利的日子,可苦無「青精飯」和「大藥」等道家用以服食得長生的秘方,入道無門。希望李白能帶著自己求仙訪道,並相約一起采仙藥,共同修煉。
果然,天寶四載,杜甫游齊魯時,於北海太守李邕的宴席上再遇太白,共赴去年之約。期間,李白帶著杜甫登臨古蹟,談詩論文,還去拜訪了一位姓范的高人隱士。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太白好飲酒賦詩,在遇見杜甫時,早已名滿天下,相比之下,杜甫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雖然如此,詩仙卻沒有架子,整天跟杜甫攜手同行,談道論玄,尋訪大德之隱士。詩中的范十,乃像楚聘北郭先生一樣絕志世外,是不應辟召之得道高人。杜甫在和他的交談中,忘記了功名利祿,生出超然之情。
此外,杜甫還同李白拜訪過元逸人,他也是一位隱居修道的高人。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
故人今居子午谷,獨並陰崖自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松風寒。
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
知君此計成長往,芝草琅玕日應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杜甫稱元逸人已修到很高的層次,引得王母晝下。他修真子午谷中,此處的玄都壇地幽僻矣,福地高寒,杜甫欲攀而「不可攀」。寄詩表達了對元逸人抱道高棲超於塵俗的仰慕和艷羨之情。
杜甫觀李白境界 詩文透己程度
李白帶著杜甫求仙,「登臨遍池台」,進一步加深了杜甫修煉的想法。可杜甫看著李白整日痛飲,認為李白並非真修,故而在天寶四載的秋天,兩人分別之時,杜甫作詩勸說李白要精進修煉。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葛洪是晉代非常著名的神仙,著有《金匱藥方》、《肘後要急方》,歷來為後世修道人所重,葛洪還攥寫了《神仙傳》以啟悟其弟子的修煉的決心。
杜甫初入修煉之門,認為李白痛飲狂歌,是一個渴求成仙,卻不實修之中士,認為李白煉丹未成有愧於葛洪,故而希望他精進修煉。
實際上,採藥煉丹只是道家修煉的初級階段,且道家講修煉有三千六百法門,不是所有道家修煉都講究煉丹服藥的,有些道家法門講究煉內丹,以人體為爐,故不能一概而論。
詩仙的來歷非凡,司馬子微一見,謂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賀知章一見,慷慨解金龜還酒,驚呼謫仙人。唐玄宗一見,即若自失萬乘之尊。李白少時就修煉,此時早已修煉到高深境界中了。這非是剛入修煉之門的杜甫可以悟到的。等到了後來,杜甫在修煉上有了突破,方才醒悟,李白的狂,都是表現給別人看的。故稱太白「佯狂真可哀」。
其實,李白在寫給杜甫的詩中,也暗藏玄機。「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沙丘城下寄杜甫》)諸葛亮高臥隆中,出草廬而助劉備三分天下,可謂之「高」。李白高臥,因有濟世之想,另一方面和杜甫結緣,互贈詩文,共同譜寫修煉文化以留給後世。
和李白分別後,杜甫不忘修道煉丹,日益精進,可修煉受阻,他便想到了李白。
《冬日有懷李白》
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
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
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鹿門期是指修道之約。《後漢書》記載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採藥不返。杜甫和李白相約共同尋仙訪道,卻因世間俗事纏身,未能如願。杜甫煉丹未成,又貧窮無丹藥之資,終日懷念與李白一起的那些求仙訪道的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確有遇仙之經歷。天寶十三載,杜甫與岑參兄弟同游渼陂,偶見驪龍吐珠,馮夷擊鼓,神女歌舞之奇景,卻「蒼茫不曉神靈意」,感嘆人生短暫。
《渼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凋嗽空翠來。
沉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淨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瞑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明末清初文人朱鶴齡對這首詩作了注釋:始而天地變色,風浪堪憂,既而開霽放舟,沖融裊窕,終而仙靈冥接,雷雨蒼茫,只一游陂時,情景迭變已如此。況自少壯至老,哀樂之感,何可勝窮,此孔子所以嘆逝水,莊生所以悲藏舟也。
此時的杜甫,對修道非常嚮往。廣德二年(764)杜甫歸成都,寄詩給在長安結識的司馬山人,望其指援仙術,求修煉之法門。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關內昔分袂,天邊今轉蓬。
驅馳不可說,談笑偶然同。
道術曾留意,先生早擊蒙。
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
長嘯峨嵋北,潛行玉壘東。
有時騎猛虎,虛室使仙童。
髮少何勞白,顏衰肯更紅。
望雲悲轗軻,畢景羨沖融。
喪亂形仍役,淒涼信不通。
懸旌要路口,倚劍短亭中。
永作殊方客,殘生一老翁。
相哀骨可換,亦遣馭清風。
薊子和壺公都是得道的神仙,杜甫將他們和司馬山人做對比,言其人有很強的神通道術,還能將猛虎當作坐騎。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杜甫的求道之心愈發強烈。因道家講單傳,在修煉到一定境界之後,有許多修煉的玄機屬於秘中之秘,是不外傳的。即便在形成道教後,真傳的弟子仍舊由師父根據其心性、根基和德還有緣分等等之因素來選擇。故求得真傳並非是一件易事,正如杜甫自己所言「秘訣隱文須內教」(《憶昔行》)。
有一首求道詩也說明了這種情況:
《絕句》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丹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許多修道人都會遇到修煉的瓶頸,即停留在某一境界中,難以提高。這種求道不得的遺憾還體現在杜甫晚年所寫下的另一首詩中:
《幽人》
孤雲亦群游,神物有所歸。
靈鳳在赤霄,何當一來儀。
往與惠詢輩,中年滄州期。
天高無消息,棄我忽若遺。
內懼非道流,幽人見瑕疵。
洪濤隱笑語,鼓枻蓬萊池。
崔嵬扶桑日,照以珊瑚枝。
風帆倚翠蓋,暮把東皇衣。
咽漱元和津,所思煙霞微。
知名未足稱,侷促商山芝。
五湖復浩蕩,歲暮有餘悲。
杜甫稱幽人來歷不凡,可與東皇太一一同仙遊。幽人曾與自己有修煉之約,但「天高無消息」。這使得詩人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或許幽人遺棄我的原因是看到了我道德上的瑕疵,大概自己與道無緣吧。
古往今來,修道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杜甫一生漂泊無根,「到處潛悲辛」,還遭逢安史之亂,幼子也因貧窮而餓死。在巨大的禍亂中,杜甫仍舊堅持本心、善心,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實則已在修煉提高之中。但在迷中的修煉者沒有悟到這是對他的考驗,反而動搖了修煉的信心,以至於杜甫後來轉入了佛家的修煉。
其實,這不是修佛和修道的問題,而是杜甫在修煉中需要提高心性了,即便轉入佛家修煉,這些「瑕疵」依舊存在,同樣會影響自己往上提高。
公元767年,杜甫晚年在《昔游》中回憶求仙訪道的經歷時,稱與李白志同道合非常快樂逍遙,當他們晚上到達山頂時,華蓋君剛剛仙逝,他只能「悵望金匕藥」(仙藥)。後來,詩人修道之心漸漸被世間瑣事消磨的不那麼精進了,故而「丹砂負前諾」。可以想見,杜甫求道之初,必定是非常精進的,並立下了要修成得道的誓願,但修煉之路極其艱難,在離亂中虛度了光陰,一度懈怠了修行,那句對李白「未就丹砂愧葛洪」之勸勉,如今卻好像成了自白。
修煉必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在《送重表侄王砯評事使南海》中,詩人寫道:「我欲就丹砂,跋涉覺身勞。安能陷糞土,有志乘鯨鰲。」詩人長期跋涉求道無果,不免身心俱疲,加之他體弱多病,也是其修道路上的一大考驗。
公元770年,杜甫染上風疾,艱難的寫下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一詩,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首詩。詩的最後,杜甫寫道:「葛洪定屍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屍解是修道人修成離開的一種方式,相當於假死。詩人說煉丹乃是家族承傳,可是自己至今還未煉成能服食後白日飛升的仙丹,詩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自己沒有修煉圓滿充滿悲哀,淚如雨下。
結語
受到現代觀念影響的人們,在看到古人留下的遊仙詩和修煉詩時,往往都會一帶而過,從未認真思考過其中的真意。特別是現代無神論大行其道,許多人將這些修煉感悟和親身經歷當作迷信和糟粕,或誤以為是想像和誇張,帶著批判和輕視的觀念看待。更有一些中共的御用文人為宣傳無神論等邪說,不遺餘力地將這類遊仙詩解讀成一套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來破壞傳統修煉文化,致使現代的中國年輕人根本不知修煉為何物,強行切斷了人與神之間的聯繫。
實際上,古人是非常講究誠信的,不會無端編造一些東西來騙人,特別是像杜甫這樣的誠信君子,他們在對待神佛的題材時,都是抱著一個虔誠謙卑的心,不會為博人眼球而胡編亂造,這和藝術的誇張是有嚴格區別的。
可以這麼說,正因杜甫敬佛崇道的信仰,使他有了對生命對宇宙之理的正悟,在艱苦的修煉中塑造了其高潔不屈的品格,方才最終成就其絕高的詩文之造詣。
古往今來,無數人在思考著生命的真諦,尋找著生命的意義,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吃盡了人間苦楚。但又有多少志在修煉的人像杜甫一樣因為沒有得法(修煉的真機)而修煉不上去,只能在迷茫中吃苦,絕望中期盼。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煉,希望明智之士,都能靜下心來思考,切莫錯失修煉之機緣。
主要參考文獻
仇兆鰲,《杜詩詳註》,清
房玄齡,《晉書》,唐
劉昫,《舊唐書》,後晉
曹寅,《全唐詩》,清
(全文完)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