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過多、過滿的耳垢會導致聽力變差等等現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名阿伯這三個月來常出現耳鳴、耳悶及右耳聽力下降,夫妻感情還因此受到影響。待醫師檢查後發現,阿伯右邊耳朵內藏了1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耳屎),經過清除後,順利解決阿伯的聽力困擾,其夫妻關係自然也修復無礙。不過,到底是要自己清理耳垢,還是赴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呢?對此,耳鼻喉專科診所醫師張益豪建議「8種人」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進行清潔。
耳垢有兩大類型
根據港府衛生署官網,耳垢能夠分成「乾」型與「濕」型兩種不同類型。
乾型耳垢會呈現淡灰或灰褐色,質地乾且易碎,成分主要包括了皮屑與皮脂,密度較低,且很少造成阻塞。
濕型耳垢會呈現褐色,質地濕且黏,成分也包括了皮屑、皮脂,以及主要的耵聹。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濕型耳垢,通常會變硬,顏色也會轉為深色,至於混有外耳道毛囊與塵埃的耳垢則比較硬。密度較高的濕型耳垢,偶爾會造成阻塞。
根據遺傳學調查後發現,濕型耳垢屬於顯性遺傳,像白人與黑人族群中,濕性耳垢就占了大多數。在亞洲人中,則是乾型耳垢占了多數。
8種人可定期赴門診接受清除治療
6月1日,張益豪醫師透過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醫學稱的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而耳垢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與其他微生物進入到耳朵深處,同時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雖然耳垢是帶有功能存在,但對於某些人而言,過多、過滿的耳垢還是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變得較差等等現象。
那麼,我們是否需要時常清理耳垢呢?對此,張益豪醫師提醒,一般而言,不需要特別去清潔耳垢,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肌肉牽拉的動作會讓耳垢自動掉出來,這才不需頻繁清理。也就是說,耳垢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如果自行挖耳朵也容易導致外耳道受傷,致使傷口會有組織液體滲出,患者則因此覺得更癢、更想要去挖耳朵,並造成了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創造出讓真菌容易滋生的環境。
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8種人」,可以定期前往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
1、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的人。
2、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的人。
3、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的人。
4、洗澡或是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導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的人。
5、很享受清潔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理。
6、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因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
7、因為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汙染物的人。
8、已經出現了耳朵不適的人,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現象。
最後,張益豪醫師呼籲:如果發現自己需要定期清理耳垢,建議要定期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與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清潔與健康,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