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知識的描述並非等於學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為什麼我家小孩在小學數學總拿滿分,到了初中數學不行了呢?相信很多家長深有這種體會。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學習。
雖然從小到大老師家長都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啊,但是從沒有人告訴過我們什麼是學習。等到我們長大後當父母也對孩子重複這些話,但是也說不清什麼是學習,該怎樣學習。很多人以為學習大概就是背書,看書,做題。其實這些都是對學習的誤解。
學習是從有限的例子歸納出規律,然後再運用規律去解決無限的問題。學習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光學習無法解決問題是沒用的,是紙上談兵。
小學二年級數學的乘法都在99乘法表裡,只要花點時間背一下是可以拿滿分的。小學學習運用的方法是記憶,初中學習的是用規律去解題,運用的學習方法是搞清例子和規律的關係從而去解很多沒見過的題,要學會舉一反三。所以拿小學的學習方法在初中學習就行不通了。
雖然學習從記憶規律、例子和規律的關係開始,但記憶不是學習,記憶的缺點是容量有限,比如只能記住99乘法表,想記住所有乘法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運用乘法表去解決無限的乘法題目。
小學一二年級只要你會背乘法表就可以拿滿分。但是到小學高年級則需要你運用99乘法表去做各種乘法,運用規律解決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才是學習,運用乘法表做各種乘法可以說是簡單初步的學習。
但到了初中,你的學習就變成運用各種規律解題,當然也是由淺入深,先是簡單的規律,再是複雜的規律,先是一個題一個規律,再是綜合題,一個題需要很多規律才能解,這又引進了拆分學習,分而治之,把一道看似無法下手的題拆成許多具體的小題,然後一個個解。
拆分學習是二階學習,運用更抽象的思維。簡單地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習是具體的,逐漸變抽象,到了初中數學學習完全抽象化。一些學生開始跟不上了。初一的孩子們開始由兒童變成少男少女,身心變化加上學習變難了,導致一些學生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
學習不是背誦而是在人腦中找出信息和信息的聯繫,重塑大腦的鏈接而完成。在數學學習中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問題,什麼是答案。最終目的是理清問題和答案的聯繫,重塑大腦的鏈接。
在教學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是把知識的描述當作學習,很多名師也常犯這個錯,他們不停地講解分析考題;在學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是以為聽懂了就是學會了,其實只是聽懂了知識的描述,並沒有理解問題和答案的聯繫,大腦的神經元也沒鏈接上。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初中學習,發現上課也能聽懂就是不會解題,用小學的背誦法也不起作用。
不去找信息和信息的關係,記住再多的例子也沒用。以數學課為例,你記再多的例題也沒用,因為考題是你完全沒有見過的,只有掌握規律,知道如何用規律解題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考題,物理化學也是如此。
華羅庚說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就是先收集很多例子幫你理解問題和答案的聯繫,當你真正學會的時候,這些例子就會被壓縮成知識。
很多人的學習方法就是閱讀知識描述,理解並記住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國人很喜歡背誦,以為記住了就學會了。但這隻運用了大腦的閱讀能力,產生了學會了的錯覺。比如當你讀理科書的時候,每個詞都能看懂,但就是看不懂全篇的意思,因為你沒搞懂這些信息的聯繫。
解釋完了什麼是學習和學習的誤區,再介紹學習方法。方法是可以選擇的,而目的才是核心。在此推薦費爾曼學習方法,因為它是目前最被推崇的學習方法。
費爾曼的學習方法很簡單,先學習,再解釋。學習文科可以用思維導圖寫下核心詞,寫下例子,明白各種信息的關係。語文課中寫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就是鍛練這個思維。等到考託福、GRE時,這招是很管用的。
出國留學時有效地閱讀海量的論文,用的還是這一招。如果學習理科你要弄明白問題和答案的關係。在學習過程中,你的大腦鏈接被這些例子和例題改變了,找出它們的關係並把不變的關係濃縮成一個關鍵詞或函數,你的學習一次就完成了。
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解釋呢?費曼兒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地語言描述你學到的東西,那你就是沒學會。解釋的重要作用是驗證,學習是用有限的例子歸納成規律來壓縮信息,然後用規律來解決從未看到過的新問題。
和學習時不同,解釋時用的是新例子,也就是對方面對的情況,如果對方不理解則需要舉新例子,若還不理解就要換新的角度。這是你學習時從沒遇到過的情況,當你能解釋新情況時,你就驗證了你的學習。
費曼技巧其實就在初一語文課本裡,是兩千年前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就是學習時的例子,「新」則是未見過的例子。當可以從有限的例子中提煉出規律和知識來解釋新情況時,就意味著你已經學會了它,並可以教授給別人。
如果把初中的數學課上學到的思維用在實際生活中的,就是儘可能從身邊有限的例子提取規律,然後驗證規律,應對從沒見過的新問題,以不變應萬變,人有千條妙計,我有不變定規。這樣想想,初中時枯燥的數理化學習是否變得很有趣也很有用呢?
其中的區別在於,學習數理化時,老師直接把公式教授給你,你去解題,還有標準答案,而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你要摸索的是社會規律和人性規律。社會和學校有著天壤之別,從學校邁向社會,是一個人羽翼豐滿、力量強大的過程,在實際生活中從親自踩坑,從坑裡爬出來,到看別人踩坑,總結失敗的原因。
你的題是千變萬化的人和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每一次的失敗和成功都在修正或驗證你的規律。你開始洞悉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開始享受各種生命經歷。
社會上的成人對於中小學知識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學校教的東西根本沒用,什麼數理化,生活工作根本不需要解題、求證。高中的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有個好學歷可以找到好工作或者考個公務員從此過上安穩的生活。這類人就是世俗說的小鎮做題家。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踏上社會才發現在中小學學過的東西非常有用,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其實這兩種人說得都對。區別在於前者僅僅是做題,把做題當作敲門磚,目的達到了,就沒必要做題了,也不學習了;後者把做題的思維延續到生活工作中,受益無窮。
離開學校沒有人教,學習任務變得模糊,沒有考試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自己主動學習,解決問題,自我評估,「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