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中的門神像。(攝影:Yi-Hsin Lu/看中國)
前幾天剛過完小年,想必大家都對灶神(灶王爺)甚是熟悉了。不過,除了灶神,還有幾位神明同樣不能忽略,其中包括:門神、財神、床神、喜神、井神、廁神紫姑、蠶神。《白虎通・五祀》有載,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也就是說百姓很早以前,就有在祭祀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土神等五種神明了。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這7位神明,瞭解民眾為甚麼對諸神寄託了美好嚮往吧!
一、門神
漢代開始,在桃符上畫「神荼」、「鬱壘」畫像(門神年畫的起源),或以桃木製成「神荼」、「鬱壘」的形象,藉此驅趕凶鬼厲疫,中國門神之雛型由此產生。
不過,漢人為何挑選了「神荼」、「鬱壘」呢?據漢代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述《黃帝書》說,神荼、鬱壘是上古時期的神仙兄弟,居住在度朔山下。他們會以葦索綑縛禍害人間的惡鬼,再丟給猛虎吃。蔡邕也在《獨斷》中提及此事,並說度朔山長有枝葉茂盛的桃木,而在樹枝東北方有一萬鬼出入世間時必經的鬼門,神荼、鬱壘就住在那,一旦看見害人的鬼,就用葦索綑綁,餵給猛虎。這才出現了將神荼、鬱壘形象立於門上「禦凶」,以及在門上懸掛葦索以供神荼、鬱壘綁鬼用的「懸葦」之習俗。
不過,五代至北宋期間,改成在除夕夜時,將被視為門神的鍾馗像給張貼出來。吳自牧《夢粱錄》即記載此節俗:「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
然而,到了宋末,鍾馗的門神之位又給了唐太宗時的開國功臣秦瓊、尉遲恭。據《三教搜神大全》載,唐太宗患病難癒,夜間又聽到寢殿外有鬼魅在呼號、扔磚瓦,無法入眠。當太宗告知群臣後,秦瓊便與尉遲恭自告奮勇承擔太宗寢殿大門的護衛工作。但太宗不能讓這兩大武臣夜夜守在門口啊!於是,便請畫工繪製兩人圖像,掛在宮門上,藉此祛除邪祟。
總之,神荼、鬱壘、鍾馗、秦叔寶與尉遲敬德都是帶有驅邪魔、除鬼魅等避凶近吉作用的門神,但由於印刷普及吉講究美觀,如今的神門亦帶有喜慶、裝飾、欣賞等價值及文化意義。
二、財神
財神可謂是民眾過新年期間最期待迎接的神。眾人都在期盼財神降臨,賜與財與福。
中國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在正月初二迎接財神,而在遇上小販來推銷財神爺像時,不可因為家中已經有財神爺像就直接說「不要」,拒絕的說法可改為「已有」,以免將財神爺給往外推。
臺灣會在正月初四「接神日」時,恭迎財神。在祭拜完財神後,則須形狀如元寶的水餃、餛飩,象徵財神賜與的元寶。也有人選擇在正月初八,也就是財神誕辰日來迎接財神的。
臺灣的商家會在正月初四夜晚或正月初五一大早,就開門迎接、祭拜財神,並燃放鞭炮,稱為「開張」、「開張大吉」。
三、床神
床神,又稱為配偶神,也就是床公、床婆(床母)。自古以來,床神並沒有畫像、塑像流傳下來,那麼床公、床婆到底是何人?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周文王夫婦。
或許因民間流傳著周文王生有百子的傳說,周文王夫婦才成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倍受新婚夫婦、求子人的膜拜。
祭祀床神這一節俗由來已久,但多說是起源自宋代。古人多在除夕或正月上元後一天,以清水薄酒祭祀。清代《清嘉錄》說載:「薦茶酒糕果於寢室,以祀床神,云祈終歲安寢。俗呼床神為床公床母。」文獻中還說,「以酒祀床母,而以茶祀床公。」因為床公愛茶,床婆好酒。杭州一代,則是在正月十六祭床神,祭祀時必供煎餅。
詩人楊循吉在〈除夜雜詠〉中,亦描述此俗:「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的詩句。
漳州地區,則是每逢黃曆初一、十五日,就會在床鋪上擺設飯菜來敬祀床神,稱為「婆者母」。潮州地區則稱「公婆母」,至於生下小孩的母親則要設置一個插著焚香的粗瓷碗,象徵為「公婆母」的神位。以前廣東潮州的孩子(有時候只限於男孩)在年滿十五歲時,必須舉行「出花園」儀式來祭祀床母,代表已經告別童年。由於只限於十五歲以內的孩子,床母又被稱為「十五歲神」。
民間流傳著周文王生有百子的傳說,周文王夫婦或許才因此成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倍受新婚夫婦、求子人的膜拜。(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四、喜神
喜神不同上述三神那樣常見,民間也甚少出現相關圖像。不過,在舉行禮俗的過程中,又確實需要奉祀喜神。
過去婚嫁時,新人坐立必須要對準喜神所在的方位,以祈求一生喜樂。新娘上轎時,轎口也得對準喜神所在的方位,並稍停一刻,此俗稱為「迎喜神」。
中國部分地區會在正月初一「迎喜神」,同樣是對準喜神所在的方位,並在一定時辰出迎、點燃香與鞭炮,接著再驅趕牛馬羊豬等。
河北《張北縣誌》也記載了當地的「迎喜神」節俗:「賀年後,視本日喜神所在何方,騎馬將全村馬匹向喜神方位驅馳。」
另外,臺灣的鹿耳門天后宮也會舉行「迎喜神」大典,舉行日期同民間迎接諸神儀式一樣,選在大年初四進行。
鹿耳門天後宮迎喜神大典始於1993年,目前已經被列入「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就儀式與排場而言,基本是官式三獻禮儀式,但有特別添加禮樂和樂舞,以迎新春。
五、井神
井神,又稱:吹簫女子、井泉童子。最初是一靈物,後來才成為人格化神。自古以來,關於井神的紀錄甚少,但各地祭祀井神的習俗卻都差不多,多是在除夕時封井。
相傳,年終時井神必須要前往東海,向龍王稟報這一年的供水情況,直至初二歸返。大年初一時,上界神仙則會下凡來檢查。因此百姓一般選除夕那天封井,禁止挑水,直到初二一大早再搶挑新年的第一次井水。初二的挑水,也得供祀井神,祈求新的一年裡能用水充足。
不過,民間流傳另外一種說法:正月初一是井神照鏡子梳妝打扮的日子,這才嚴禁挑水,避免攪動水面,讓井神無法梳妝打扮好,去向玉皇上帝稟報過去一年的狀況。
此外,新開挖井時,必須要豎一面紅白布旗,藉此祈求井水能年年充裕。完工後,必須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接井神」。
娶妻、生子,也都要祭井神,因為是新添人口,必須得向井神做戶口「報到」。孕婦則不能上井挑水,一來是怕衝撞井神,二來是怕挑水過重而影響了胎兒成長。
六、廁神紫姑
魏晉,增加了迎廁神紫姑、祭蠶神等風俗。據悉,在廁所迎接紫姑期間,必須保持安靜,如此方能招來紫姑。當人們在正月十五向紫姑虔誠祝禱之後,紫姑將會幫忙預測未來。
關於紫姑的身分,歷史上有幾種說法,包括:唐朝壽陽刺史的待妾、帝嚳之女等等。
蘇軾還多次紀錄了關於紫姑的事,甚至寫下《仙姑問答》,描述自己跟紫姑對話的情景。
如想知道更多紫姑的故事,蘇軾《東坡集・卷十三》與《紫姑神記》、柳宗元《李赤傳》、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二・廁神條》等,均是可閱讀的文獻。
關於「迎紫姑」,劉敬叔《異苑・卷五》有載:「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曹,即其大婦也。小姑可出戲,投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又善射鉤,好則大人無,惡便仰眠。」
劉敬叔還記錄說,平昌孟氏恒不信這一習俗,遂親身「迎紫姑」,誰知紫姑真的出現了,並穿越茅屋離去。
學者倪豪士表示,紫姑是一個鎮宅神,但特別之處在於,她跟廁所聯繫,是一位廁神。因此,她屬於陰界神的層面,主要面向女性、向女性提供幫助。
七、蠶神
《齊諧記》有載,正月半,以養蠶為業的陳家遇上神仙降臨家宅,並告知他們說:「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
《續齊諧記》則有更詳細的類似記載:吳縣人張成夜間起床,遇見一立於房宅東南角的婦人說她是地方之神,並要張成在明年正月十五煮碗白米粥、上面覆蓋些肉脂來祭祀她。如果照做,她就會讓他家蠶業興旺。張成按照婦人所言去祭祀,果真家業興隆。
因這一傳說,魏晉南北朝的人都會在正月十五煮粥祭祀,並在粥上覆蓋肉片。
《齊諧記》中,記載了蠶神降臨在以養蠶為業的陳家。圖為孝賢純皇后親蠶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一、文章
〈唐代敘事文中的紫姑初探〉、〈【保庇保庇‧民間俗神譜】 床神——周文王夫婦〉
二、書籍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圖解台灣民俗節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