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忍百箴》傳達了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勸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許名奎,書成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勸忍百箴》共計一百篇。其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面。全書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傳達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
古訓嘉言可以作為今日之借鑒,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本篇為讀者介紹《勸忍百箴》一書中《禍福之忍》的內容。
【原文】禍兮福倚,福兮禍伏,鴉鳴鵲噪,易驚愚俗。
[大意]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烏鴉的鳴叫,喜鵲的聒噪,容易驚動愚俗之人。
註:「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源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災禍之中隱含著幸福,幸福之中潛藏著災禍。好事可以轉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轉成好事。
【原文】白犢之怪,兆為盲目,征戊不及,月受官粟。熒惑守心,亦孔之丑,宋公三言,反以為壽。
[大意]黑牛生下白牛的怪異現象是盲目的徵兆。父子二人卻因此免於服兵役,每月還可以享受官府糧食的救助。熒惑守心是不正的天象,是上天降災禍給宋國及其國君的徵兆。但是,宋景公三次仁德的回應,反而延長了他的壽命,宋國也相安無事。
(這二則典故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非常著名。在文末,筆者有詳細列出這兩個典故。)
註:熒惑守心,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是古代中國被認為大凶的天象。火星被稱為「熒惑」,心宿二被稱為「火星的敵手」,也稱「大火星」,古語「七月流火」中的「火」就是指它。兩「火」相遇,紅光滿天,古人稱這種天象為「熒惑守心」。
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我國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都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熒惑又名赤星、罰星、執法。又視火星在東方叫懸息,在西方為天理,在南方為火星。
【原文】城雀生烏,桑谷生朝,謂祥匪祥,謂妖匪妖。
[大意]商朝帝辛的時期,城裡的雀生了烏鴉,據傳是好的徵兆卻沒帶來好運。帝辛是商朝末代君主,即商紂王,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武丁的時期,有桑和谷在朝堂上生長,據傳是凶兆卻沒帶來厄運。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
【原文】故君子聞喜不喜,見怪不怪,不崇淫祀之虛費,不信巫覡之狂悖。
[大意]所以,仁德聖明的君子聽到了喜事不以為喜,見到怪異之事不以為怪,不崇奉不合禮制的祭祀,不聽信巫覡的狂悖之言。
著名典故
1.白犢之怪,兆為盲目,征戊不及,月受官粟。
此典故源於《列子・說符》。
宋國有個好行仁義的人,三代都不懈怠。一日,家中的黑牛無緣無故地生下了白牛犢,便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的預兆,可以用它來祭祀上帝。」過了一年,他父親的眼睛無緣無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犢,他父親又叫兒子去詢問孔子。
兒子說:「上次問了他以後你的眼睛瞎了,再問他幹什麼呢?」父親說:「聖人的話先相反後吻合,這事還沒有最後結果,姑且再問問他。」兒子又去詢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好的預兆。」又叫他祭祀上帝。兒子回家告訴了父親,父親說:「按孔子的話去做。」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也無緣無故地瞎了。
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了宋國的都城,老百姓交換兒子殺了當飯吃,剔下骨頭當柴燒,青壯年都上城作戰,死亡的人超過了一半。這父子兩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戰。後來,楚國軍隊退卻包圍解除後,父子兩人又都能看見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2.熒惑守心,亦孔之丑,宋公三言,反以為壽。
這則典故源於《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景公名子欒,是宋元公之子,宋國第二十八任國君。
春秋時期,正值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熒惑星(即火星)侵入心宿的範圍,正看守住心宿的心星。依照當時星象,心星對應的地域正好宋國,這是主刀兵災禍的凶事,要降臨宋國的徵兆。宋景公對此事非常擔憂。(另有一種說法,當時的這個星象代表針對君王的大難即將來臨,君王難逃活命。)
專管占星相的官員子韋說:「我有法子將這禍患轉移給宰相承受。」宋景公說:「宰相是輔佐國家的大臣,好比我的股肱,支持整個身體的行動一樣,怎麼可以使他遭受禍患呢?」子韋說:「那就轉移給老百姓承受。」宋景公說:「作為一國之君,應該以仁愛來安撫百姓,怎可反而讓百姓承受災患呢?」子韋說:「可以轉移到年歲五穀收成上。」宋景公說:「百姓靠歲收生活,如果農作物收成不好,百姓就會困苦,那我將依靠誰來作國君呢?」
子韋說:「天雖然高但能聽到地上人所說的話。您有三句堪為仁君的名言,火星應該有所移動。」於是再觀察星象,果然移動三度,離開心星的範圍。
宋國在這一年裡,果然沒有刀兵災難。宋景公也無性命之憂,又在君位上穩坐了27年,最終死於宋景公六十四年(前453年)。
司馬遷讚曰:「景公謙德,熒惑退行。」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