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念醫學」的角度看健康的三大重點(圖)


當「身、心、靈」三者平衡穩定時,我們就能擁有更全面完善的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你來說健康是什麼呢?

「健康」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卻容易忽略的東西,往往等到失去了才會驚覺「這樣下去不行」、「好像得做些調整」,或是後悔「我當初怎麼沒注意到」、「唉,早知道之前就不要……」。尤其這兩年多來因為疫情,健康更是大家關注的議題。

說到「健康」,大部分的人優先想到的應該是「身體健康」,像是沒有重大疾病、充滿活力與精力、可以自由運用肢體與肌肉。然而,被病人暱稱為「不開藥醫師」的許瑞云醫生,卻不是單純從「身體」來評估人們健康與否,她認為「心理」與「靈性」同樣重要。當「身、心、靈」三者平衡穩定時,我們就能擁有更全面完善的健康。

這種觀點,就是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心念醫學,以一個更整體觀的角度來看待人們的疾病與身體。許醫師將健康分為三個部分:

健康的「身體」

身體的健康與否,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被我們發現,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藉由疼痛、不舒服的反應來展現。要照顧好身體,許醫師認為「吃」是關鍵,因為人體需要大量的營養來維持機能,雖說這個時代美食實在有夠多,但我們可能因為精緻化、外食化而忽略了某些營養。

我想起自己大學黑歷史:當時我每餐必定要配一杯飲料,否則就食不下嚥。你以為一天三杯嗎?Nope,還得加上宵夜跟下午茶,一天四五杯可是基本呢!過量的糖分,加上過少的蔬菜,當時我除了是個肥宅,身體狀況也不好,容易疲累或感冒。後來痛定思痛想要改變自己(想脫單是其中一個原因),開始減糖、均衡飲食、自己帶水、養成運動習慣後,身體的狀況就明顯有好轉。

健康的「心理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在運作,除了總管身體與生理機能,也包含各種心念、想法、思維、情緒的起伏。對心理學領域也有研究的許醫師,認為人們天生就有專屬於自己的情緒類型:視覺、邏輯、聽覺、感受四種。這有點像是「天生氣質」的概念,這些伴隨我們出生就有的特質,會影響後來人格的養成。

例如「視覺型」的人有著敏銳觀察力、執行力與決斷力,容易發現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然而也可能因此習慣指出別人的錯誤,讓對方覺得被批評指責;雖然視覺型的人可能出於善意下指導棋,卻容易帶給別人壓力。因此他們的功課是透過良好的「視力」看到對方的優點,而不是整天在debug。

又例如聽覺型,對於各種聲響、語言、音樂較為敏銳,當耳朵接收到這些聲音並傳入大腦後,容易出現許多詮釋及想像(白話叫做小劇場),造成太過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是過度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焦躁不安等。因此,每一型都有各自的優勢以及需要克服的功課。

許醫師也強調,過去帶有情緒的回憶經驗,對此時此刻的我們也有重大的影響。這些記憶會儲存在大腦之中,雖然我們可能印象模糊甚至記不得,卻會在某些情況下被觸發開關,啟動情緒。而我們面對情緒,最重要的策略是學習釋放,而非忍耐或壓抑。

然而華人文化常會要求男人就是要當個「強者」,有淚不輕彈、有苦就往心底藏。我也發現甚至有些把妹教練、PUA會「嚇」男生,絕不能向自己的伴侶展露負面或脆弱情緒,否則就會被鄙視、瞧不起、慘遭戴綠帽。這些過時又迂腐的毒性男子氣概,容易讓男人養成壓抑情緒的習慣,而影響整個心理與身體健康。不可不慎啊!

健康的「靈性

各位剛看到靈性,是否有點一頭霧水呢?

就許醫師的說法,所謂靈性層面的健康,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心靈的學習與智慧的成長,以及個人的信仰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與父母、伴侶、子女之間的三大關係,在許醫師眼中是每個人的重要功課。這些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會影響我們與其他人的連結。

如果我們擁有與別人圓滿自在的關係,那也會對身體及心理有正向的影響。許醫師提到,「感恩」與「祝福」是關係課題中最重要的兩個解方,我個人也深有同感。以我自己接觸過的許多個案來看,「理所當然」是關係中非常具破壞力的元素,相反地如果能建立「沒有什麼事是對方理所當然應該做的」心態,在與別人互動時自然會出現許多善意、良性的人際行為。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健康來自於身體、心理、靈性三個層面的共同努力,那該如何擁有健康,以對抗各種疾病呢?許醫師與鄭先安醫師在《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書中有詳細的教學,從呼吸入睡、日常放鬆技巧,到站姿坐姿的練習,以及特別針對失眠、偏頭痛、腸躁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退化性疾病、癌症等案例的分析,幫我們跳脫傳統醫學的框架,從更多元的角度來認識疾病、獲得健康。我自己看了收穫良多,也推薦給大家!

祝福大家都能有健康的身心靈。

 

本文整理、節錄自瑪那熊諮商心理師推薦閱讀的《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本文留言

作者瑪那熊諮商心理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