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人看臺灣和「1949那段歷史」愈來愈無關(圖)

作者:《上報》李濠仲  2022-08-04 09: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美國國旗和臺灣中華民國國旗
美國國旗和臺灣中華民國國旗(圖片來源:ROBYN BECK/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8月4日訊】一個可見的現象是,即使進入21世紀,美國不少媒體、智庫若需申論臺灣和中國的緊張關係,絕大多數仍會以一定字句替讀者複習「1949」那段歷史,用意或有兩個,一是著眼兩岸發展確實有其歷史延續,二是不以此為背景,好像很難說清楚「中臺矛盾」之所在。但近來跡象又顯示,單篇新聞內容或智庫報告內嵌「1949話說從頭」的比例正逐漸減少,這或者也有兩層意義,一是談論兩岸現況確實不必再拘泥始於1949的因果關係,二是對當下美國來說,著眼「新的中國」和「新的臺灣」,恐怕比較實際。

應是受篇幅所限,美國人縱然認為必須在文章中帶入「1949」背景,必然也是十分簡略跳躍。即多半寫法是:臺灣,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ROC),和中國相隔一道臺灣海峽,自1949年以來,它一直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臺灣視為一個叛離的省份,誓言最終臺灣與大陸將「統一」。另方面,臺灣擁有自己的民選政府、擁有兩千三百萬人口,政治領導人對臺灣的地位和與大陸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

深入一點則會寫到:臺灣島是在17世紀首次被中國完全控制,然後在1895年於中日戰爭下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中國再次取得該島,但蔣介石政府與毛澤東的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爆發內戰。共產黨於1949年獲勝並控制了北京,蔣介石逃到臺灣。中國認為這段歷史證明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但臺灣人認為他們從來不是1911年現代中國國家出現後的一部分,也不是1949年在毛澤東領導下所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這是在報章雜誌上,美國記者、專欄作家、學者為讀者提供的背景描述,主要都是在回溯今天何以中共聲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1949年至今畢竟已超過70年,這70年來,臺灣內部轉變之大,包括民主化、自由化發展,和中國相照,早已顯現出「兩個國家」制度面和價值觀的截然不同,那麼,繼續以所謂「1949蔣介石撤退臺灣」作為兩岸分治的分水嶺,作為中國一定要統一臺灣的歷史成因,當然就愈失去現實中的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當地近年許多談及兩岸關係的文章,逐漸不必再從1949話說從頭,並多半是直接切入主題,即「北京對臺灣愈來愈激進的行動,是否有可能將美國捲入和中國的戰爭?」,或直接問「若中國襲擊臺灣,華盛頓是否會進行軍事干預?」,乃至「美國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是否已經出現變化?」

也就是說,「1949怎麼了」,已無涉今日美中臺三邊的動態。且不只提「1949怎麼了」比例下降,隨之上升的則是談及「臺灣的軍備能力」,以及「為什麼臺灣對這個世界很重要?」尤以後者,在Covid大流行,造成多國晶元斷炊期間,美國媒體對「台積電」的討論便明顯出現了遠高於過去報導的密度。至此,過去他們或者仍不免代之解釋「中國為什麼聲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現在下筆遂不再「畫蛇添足」,焦點直接轉到「中國會不會攻擊臺灣?」、「美國會不會協防臺灣?」,以及「臺灣遭中國攻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裴洛西啟程訪問亞洲,並將造訪臺灣時,CNN要特別在這時機點上「專訪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原因。

此外,日前中國黨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曾針對裴洛西訪臺消息,在個人推特上貼文說若裴洛西訪臺,解放軍將「擊落」其座機。這段貼文讓他隨後遭推特封鎖,迫使其必須刪文才可以重新使用推特。胡錫進的貼文已不只「違反推特社群平臺守則」,由他所反映出今天的中國戰狼作風,更是直接踩了西方文明價值底線,至此,過去美方或許不乏有人仍傾向以所謂「1949怎麼了」這段歷史,去理解(甚至諒解)中國欲統一臺灣的心理,但在中國一連串侵略性行動和言詞之後,恐怕是讓美國原本的「擁抱熊貓派」都已不知如何自處。

直到美國媒體間衡諸中臺問題,講述上愈來愈不必再從1949話說從頭,這應該是有意義的變化,同時也可能投射出日後臺美關係的新發展。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