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雨過山村》記錄了古代山村的面貌。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今天看來,詩詞是一種藝術,但沒有生活的基礎,正因為沒有生活基礎,才不被普及。其實,在古人眼裡,詩詞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還是記錄事件的一種方法,像唐朝詩人王建的這一首《雨過山村》就記錄了古代山村的面貌,讓讀者在閱讀之間,仿佛是穿越到了唐朝的小山村。
《雨過山村》全詩共二十八個字:「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
「雨裡雞鳴一兩家」這句詩中所講的是凌晨。「雞鳴」一般是天還沒有亮的時候,「一兩家」是山村所特有的一種居住特點,去過山村的人都會發現,很多的山村住戶,都是一兩家在一個地方,而在很遠的地方還會有一兩家,這樣散居的。原因是非常簡單的,房子都是建在一些稍微平坦的地方,而這種地方都是小面積的,只能容許一兩戶的,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因此才會出現詩人所講的「雞鳴一兩家」。
「竹溪村路板橋斜。」一個「溪」字點明不是大河,僅僅是一兩步就可以跨過的那種小溪流。「板橋」是非常有意思的,或許僅僅是一塊大石板橫跨在小溪兩邊,這也可以理解,一兩戶的人家,建橋也是不現實的。而後面的「斜」字更說明石板只是有些隨意的搭建上的。
詩人看見的原本是一個普通山村的現狀,是一個簡陋、自然、普通的一個下雨的早晨。但是,恰恰因為他是詩人,這一類自然古樸的畫面,自當成為他眼中的世外桃源。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這裡的「婦姑」是一個代名詞,能泛指婦女,且不論關係。否則詩人怎麼會準確知道她們的關係呢?
「相喚」是指她們誰醒了就叫對方,而沒有那種輩份的說法。而詩人可以「閒看中庭梔子花」,隨意的一個陌生人可以進入到人家的院子裡,原來在山裡的人家要麼是沒有院牆的、要麼是不關門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夜不閉戶」。山裡人的樸實和善良,或許對詩人也是有觸動的。女人「浴蠶」,或許男人早就下地幹活了吧,雨天還勞動,山裡人是勤勞的。這裡的「閒」字是與山裡人的那種勤勞、忙碌相對比的。
山裡人在忙碌之餘也是有樂趣的,既然他們能夠種花,精心的照顧它們,自然也會欣賞它們。詩人只是寫了早上的山村。那麼晚上人們回到家中,或者農閒時,不正是欣賞花的好時節嗎?對山村的山民來說也是他們的樂趣,在休閒之時賞花也是一種樂趣,那種悠然自得也是非常悠哉樂在其中的。
在詩人的眼裡,這普通的山村生活,竟是如此的美好。小橋流水的環境,婦姑相喚的和睦,如隱士般的灑脫,桃花源般的美好。比起城市人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裡竟有一種世外的感受。或許這才是人應該有的那種狀態吧。
毛毛小雨下,一兩聲雞鳴聲。建在山腰的茅草房,彎曲的山路,也有小溪穿過,一塊長有青苔的大石板,橫跨小溪兩側,婦女們相喚浴蠶,悅耳的說話聲,院子中庭的梔子花,這一幅的優美畫卷,如詩如畫的境界,如夢如幻的感受,竟如此的讓人神往。
詩人將千年前的山村面貌,通過詩的方式流傳下來。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一種回歸自然的愜意。才會發現今天的社會原來是如此的嘈雜和不堪。水被污染、山被砍伐、空氣污濁、自然災害頻發,與古人的那種桃花源般的生活方式相比,假如有的選,我們會選擇哪一種呢?
信仰科學的現代人,是不是該想一想呢?有人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山裡人的文化生活是枯燥的,其實他們有他們的樂趣的。有些人認為修煉人都像木頭一樣,沒有樂趣的,也是一種誤解。他們也有他們的樂趣,或許是更美好的。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