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刻畫民族氣節的佳作:〈采薇圖〉(圖)

 2022-07-10 05: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李唐 國畫 采薇圖
〈采薇圖〉是宋朝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材所作。圖為〈采薇圖〉局部。(圖片來源:臺灣故宮博物院)

采薇圖〉是宋朝畫家李唐以商朝末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材而創作出的作品,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極為傑出的作品,是南宋傳世名畫之一。

這幅畫立意高潔,具有導正人心的作用,著名畫家徐悲鴻就曾稱讚〈采薇圖〉說:「至人物神情之華貴、高妙,是與米蘭藏達‧芬奇之耶穌與門必藏三勒之使徒同為繪畫的極峰。」

李唐與〈采薇圖〉

李唐(1066年-1150年),宋代著名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采薇圖〉等。

正當南宋因內憂外患而人心惶惶之際,某些官員喪失了民族氣節,主張投降。面對如此的情景,李唐痛心疾首、感慨萬千,於是拿起畫筆,創作了〈采薇圖〉,希望借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來「借古諷今」,譴責那些投降變節的行為。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和叔齊是商朝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不肯繼位,要把繼承權還給大哥伯夷,伯夷不接受,認為「父命不可違」,最後二人相繼放棄王位,投奔周文王。

周文王死後,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奪取了政權後,天下改稱為「周」。伯夷、叔齊身為商朝遺臣,表示再也不吃周朝土地上的任何糧食,兩人隱居首陽山,每天靠採「薇」這種野菜充飢,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

〈采薇圖〉蘊含高尚情操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行為,是中華仁人志士忠於祖國、抱節守志的優良典範,所以,李唐以伯夷、叔齊的故事為題材,創作了〈采薇圖〉,向世人傳達他們崇高的精神。

畫中,伯夷、叔齊兩人的面容看起來都相當清瘦,精神上卻如松如石般堅貞。其中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樣貌平和、堅定;叔齊上身前傾,右手撐地,左手比畫著,好像正在跟伯夷述說著甚麼,神情清淡優雅。

畫中主食「薇」只是小小的一籃,而松與石則成了此畫中的巨構。松表勁節,石喻堅貞,映襯出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高尚情操,食物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了。

来源:看中國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