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兩宋風華】(8)斧聲燭影三更夢 太平興國一朝春(圖)

——《故國神遊》講史系列

 2022-04-02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9
    小字

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宋太祖
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中的宋太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朝人很喜歡說祖宗之法,這個祖就是指太祖,宗是指太宗。就是說,宋朝人很喜歡把太祖朝與太宗朝相提並舉。但是在這兩朝的交接過程中,卻因為一樁疑案,顯得撲朔迷離,這就是斧聲燭影,也叫燭影斧聲。人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版本,那麼,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將以何種視角來回顧這一切呢。 

西元976年,宋太祖駕崩。當時宋太宗趙光義還是在做晉王。宋太祖在駕崩前,自己是有預感的,感覺到自己天命已盡,在他去世的當晚,天降大雪,宋太祖就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囑以大事。期間,宋太祖就讓宦官宮女都出去,就剩他和晉王趙光義兩人,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說甚麼。但是人們在外面守著,可以看到映在窗前或簾幕上的燭影。就看見兩個人的身影,看到趙光義「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這句話的意思是趙光義時不時的起身離席,好像在謙讓甚麼。然後又看到宋太祖「引柱斧敲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解釋一下,這個柱斧是個甚麼東西。有人說是文具,有人說是禮器,有人說是手杖,它的形制呢,就是頭上是一個玉片,做成斧子的形狀。我覺得這種解釋是比較合理的。手杖上端鑲玉,斧形,我想這個應該是象徵斧鉞,斧鉞是代表的帝王威儀。所以雖然具體形制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知道,宋太祖拿的這個柱斧肯定不是李逵拿的那個東西就對了。這裡說,宋太祖拿著柱斧敲地,邊敲邊說:好做,好做。也有的版本說是好為之,好為之。總之就是好好幹,要做好的意思。 

斧聲燭影的故事最早是出自於野史《續湘山野錄》。這段故事為甚麼會成為疑案呢,主要是它後面的部分說的比較跳躍,先是說太祖睡著了,然後說太宗留宿禁中,然後太祖駕崩。然後太宗即位。字裡行間,會讓人在太祖之死與太宗留宿禁中之間建立起一種聯想。

但是很多史家並不認同這個版本,特別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有明確記載可以證明太祖駕崩時,宋太宗並不在宮中。是太祖駕崩後,宦官王繼恩去晉王府把趙光義找進宮的。因為司馬光本身是史學家,是個非常嚴謹的學者,所以,他的史料可信度也就更高。後面的史家治史,多採《涑水紀聞》的說法,認為太祖駕崩時,宋太宗並不在場。

但其實呢,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宋太宗無論是否在宮中,換句話說即便他當時在宮中,其實並不能說明甚麼,更沒有理由跟弒君篡位之類的聯想相聯繫。特別是宋太祖是打算傳位給他,那他就更沒有理由做出這樣的事。所以關於斧聲燭影的故事呢,我們就是從有限的史料出發,以及從常情常理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我覺得這樣去看會比較客觀。

那麼接下來,大宋就進入了太宗一朝。宋太宗的第一個年號是太平興國,從這個年號中可以看出宋太宗登基時,懷著一種希望能夠締造一個太平之世的這樣一種理想。那麼,他是怎樣實踐他的理想呢。

首先我們看到,太宗對於太祖朝的諸多制度,繼續發揚,使之完善。我們開頭提到,宋朝人喜言祖宗之法,祖宗之制,祖宗故事,把太祖朝太宗朝相提並舉,當然這種現象歷朝歷代都有,但是這種提法被強調出來,是在宋朝。這背後原因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宋太宗即位後,他的施政方向與宋太祖完全是一脈相承。

舉例說,比如我們之前講到宋太祖削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一個措施很重要,就是讓藩鎮所轄的支郡都脫離藩鎮,直屬朝廷。但是,在太祖朝,這一舉措的落實,還只限於宋在一統列國的過程中,那些新攻打下來的地方,比如荊湖或南方諸國,並沒有應用於宋原有的地方,就是它所繼承的後周版圖中的這些地方。直到太宗朝,太平興國二年以後,才在全國範圍內都實現了藩鎮節度不再下轄支郡,史書稱之「天下節鎮無復領支郡者矣」。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