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就是引起皮膚發炎的一組疾病,症狀包括:皮膚癢、皮膚紅、起疹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溼疹就是引起皮膚發炎的一組疾病,症狀包括:皮膚癢、皮膚紅、起疹子。
溼疹有些還會起水泡,長期下來皮膚變厚,甚至還會影響到全身的皮膚。
溼疹包括: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鬱滯性皮膚炎等等。造成溼疹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刺激、過敏、靜脈回流不暢。溼疹的類型也是根據溼疹發生的部位與斑疹的形態,例如: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通常發生在手,且常常是手常弄溼的人;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通常是有接觸到過敏原,而造成過敏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通常是給予潤溼劑與類固醇軟膏,類固醇的強度要強一些,且使用不要超過兩週,以免副作用產生,如有感染,可給予抗生素。接觸性皮膚炎要避免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抗組織胺可以減少夜晚的搔抓。西藥的治療,主要是用抗組織胺,嚴重的使用類固醇控制,配合服用鎮定劑,維生素B與維生素C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醫對溼疹的記載也散見於瘡、風、癬的病名中,根據溼疹的性質,急性發作,以滲出物為主的,稱為浸淫瘡;以丘疹為主的,稱為血風瘡;發作在陰囊部位的,稱為腎囊風;發作在臍部的,稱為臍瘡;發作於肘、膝關節的,稱為四彎風。
溼疹的原因,中醫歸納為三個因素,即風熱、溼熱、血熱,風溼熱邪阻於肌膚。風溼熱邪,可由外感而致,也可能是因虛生濕壅熱,血熱、血虛也可化燥生風。
溼疹的中醫治療,若熱重於濕,可用「龍膽瀉肝湯」;若濕重於熱,可用「萆薢滲濕湯」;若風熱明顯,可用「消風散」;若血虛風燥,可用「當歸飲子」;若肝腎虧損,可用「六味地黃丸」。故常用中藥有:「龍膽瀉肝丸」、「黃連上清丸」、「甘露消毒丹」、「二妙丸」、「歸脾丸」、「六味地黃丸」等等。
溼疹的治療,急性期以清利濕熱為主;時間久了,虛實夾雜,除清熱利濕外,還要補血、補氣,兼顧脾胃,方能徹底治療。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