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國軍解救7000英軍 真相曝光感動世界!(視頻)

 2022-06-24 13: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長歌行》,我是趙長歌。

中國有這樣一位將軍,他特別受到了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的感謝和褒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特地拜訪他,再三感謝他解救英軍的壯舉。美國總統老布什也曾致函他:「我願再次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和數千名英軍的英勇行為。」這位老將軍的名字叫做劉放吾,這個解救了數千名英軍,500名美國記者和傳教士的戰役叫做仁安羌解圍戰。

不過,這段激盪的英雄往事曾經被埋沒,劉放吾將軍也被「冒牌將軍」頂替,劉放吾則被人戲稱為「煤球將軍」,這其中有著怎樣曲折的故事呢?

劉放吾將軍是湖南人,「放吾」這個名字,出自於陸游的《晚登子城》:「驅車出門何所詣,一放吾目登高城」,意思是擁有家國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

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1926年,劉放吾考入黃埔軍校第6期,抗戰時期,他參加了淞滬會戰及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等重大戰役。他那為人所稱道的解救英軍之事,就發生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他擔任新38師113團團長之時。

1942年1月,日軍攻佔馬來亞後直驅緬甸。中華民國應盟友英國的請求,集合約10萬人編成中國遠征軍,協同英軍共同保衛印度的屏藩,及當時中國惟一一條對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

1942年4月,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英緬軍指揮官斯利姆(William Slim)回憶英軍的受困狀況時說:「糧水不繼,在烈日熾烤下乾渴難熬,精疲力竭之下,再受到日軍的猛烈攻擊,死傷嚴重,實際上已完全崩潰。」

情況危急下,劉放吾的113團受命前往支援。斯利姆回憶了初見劉放吾的情形:「我在巧克柏當村裏一棟殘存的建築物樓上見到劉團長,他相當清瘦,方正的臉上透出剛毅。他佩戴一副野戰眼鏡及一把駁殼槍,我們通過英軍翻譯官介紹握手後,旋即攤開地圖言歸正傳。在敘述戰況之間,團長給我的印象是反應敏捷。他瞭解我要他率團立即搭乘已備妥的卡車,迅速開往平牆河,我告訴他計畫於18日清晨渡河攻擊,以呼應英緬軍一師突圍。」

斯利姆告訴劉放吾:「您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里公路兩側之敵。」然而,劉放吾只有一個團的兵力,用於抵抗日軍上萬兵力無異於以卵擊石。斯利姆將軍對這場戰役也深表憂慮。

不過,斯利姆在回憶錄中隨後這樣評價劉放吾及這場戰役:「我想只有優秀及幹練的軍人,才能在槍林彈雨中面無懼色,露齒而笑。事後證明,這個團長一旦付諸行動,簡直無懈可擊,事實上,在往後幾天,我相當欣賞他的表現。」

4月18日早晨,劉放吾巧妙利用地形和日軍佈防情況,採取兩翼包抄態勢攻擊,經過3晝夜的殊死拚殺,接連攻下了日軍的3道封鎖線,英軍主力得以突圍而出。此役,113師不僅救出已經絕望的7000多英軍,還救出被日軍俘虜的美國記者及相關人士500餘人。接著,新38師又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等7000餘人向北撤退。

據當時合眾社戰地記者傑克•貝爾登(Jack Belden)記述,撤退途中,英軍對接應的113團將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英軍有的淚流滿面,有的則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中國軍隊萬歲!」

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經過這番苦戰,113團有200多名官兵英勇犧牲,劉放吾也積勞成疾,在盟軍醫院療養2個月才得以康復。1946年,劉放吾因仁安羌戰役之功績,榮獲國民政府頒發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並由上校晉升為少將。

戡亂戰爭期間,劉放吾在新7軍任高參,在東北作戰。1948年,劉放吾自南京抵達臺灣,任職於鳳山陸軍軍官學校。1959年,劉放吾以少將軍銜退役。

來臺後,劉放吾要撫養四個子女,家中生活一度十分困窘。為補貼家用,劉放吾不得不另謀出路,做起了煤球生意,在屏東開了一家煤球店,人們稱他為「煤球將軍」。

這一邊,劉放吾在臺灣的生活過得平淡;而另一邊的香港,卻因為劉放吾掀起了一番波瀾,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當年在緬甸被劉放吾解救的英軍中有一個人叫菲士廷,他已經成為了英駐香港的駐軍司令,菲士廷爵士曾於1945至1947年,及1949年,兩度出任駐港英軍司令。駐港期間,他四處打聽著劉放吾的消息,希望能夠報答恩人。

這個消息被一個叫作林彥章的人注意到了,他蒐集了很多關於滇緬戰爭的歷史資料,主動上門找到菲士廷,謊稱自己就是劉放吾,博取了菲士廷的信任,「冒牌將軍」沉痛地表達了自己生活的困頓,菲士廷十分慷慨地給予了幫助。

時間來到1963年3月,「冒牌將軍」林彥章來到香港新界,聲言要集資,並在當地興建一片氣派的住宅小區,命名為「菲士廷新村」。這個以集資的名義進行的詐騙案,很快被港府注意到,當年8月,警方手持拘捕令,將林彥章逮捕,最終將他驅離香港。

這場騙局讓英國,以及菲士廷爵士大為惱火。不過,事件也引起了香港與臺灣兩地愛國人士與記者的關注,那麽,仁安羌解圍戰的英雄,劉放吾究竟下落何在?

幾經周折,在社會各界的協力尋找之下,人們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劉放吾。事隔20餘年,敦厚的劉放吾對「當年勇」表現得很淡然,他說:「我不過盡了軍人的本分」。

1977年,劉放吾與和家人移居美國。1992年4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美期間,專程拜訪了已是93歲高齡、坐在輪椅上的劉放吾。撒切爾夫人握住老將軍的手,感謝他拯救了7000多名英軍和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的生命。劉放吾眼含淚水,面對感謝仍然還是同樣的回覆:「解救英軍只是盡到軍人職責。」

1994年6月29日,劉放吾老將軍安然離世,享年95歲。他身後留下的日記中,記述了仁安羌解圍戰,他引用了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來表達情感: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有英雄的氣概,又有做人的淳樸,劉放吾將軍的感人之處就在於此吧。

這也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後周將軍時,有一次與敵軍廝殺,不料戰馬突然中箭而死,趙匡胤跌落馬下,幾個敵軍戰將乘機圍了上來。千鈞一髮之時,一名騎兵飛馳而來,跳下馬喊道:「將軍快上馬!」情急之下,趙匡胤匆匆看了騎兵一眼,便跨上戰馬,再度與敵人拚殺起來。

戰鬥結束後,趙匡胤傳令全軍,尋找救命恩人,但都沒有找到。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仍想找到恩人報答,就根據自己的記憶,請畫師畫像,在全國張貼找尋,但仍沒有結果。趙匡胤猜想,那名失去戰馬的騎兵,可能為了救自己,已經戰死沙場。

幾年後的一天,一個人拿著一幅畫像來到皇宮前,對門衛說:「請你通報,畫上的這個人請求覲見。」

太祖聽說恩人來了,急忙相見。雖然時隔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認出,眼前之人正是當年的騎兵。太祖不由感嘆:「你怎麼現在才來?」

老騎兵說:「陛下找人的畫像我看見了,陛下能記得小民,已經滿足。」説到這裏,他臉色一變,凝重地說:「小民今天覲見,只因家鄉兩年大旱,顆粒不收,地方官卻隱而不報,民不聊生。小民所以來找陛下,希望陛下開恩,救濟天下百姓!」

宋太祖聽完,立即命人籌備賑災之事,又賜金給恩人,官位隨意挑選。老騎兵請辭說:「小民深知自己的才幹難當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陛下恩准,把賜予錢財一併作為賑濟災民的款項,小民感激不盡!」

太祖長嘆道:「你如此淡泊名利,情繫百姓,令人欽佩!你既無心留在朝中為官,就派你押運這批錢糧回去吧。」

老騎兵再次請辭:「賑濟之事,是陛下的愛民之心,若我押運,難免讓人以為您是還我一人之恩,豈不辜負了皇恩!」

太祖沉吟半許,取來紙墨,親寫信函,遞給他說:「如果你遇到了甚麼難處,只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幫助。」老騎兵拜謝後,將信函放入懷中。

多年後,老騎兵安然離世。子孫在整理遺物時,竟才發現了太祖的親筆信。這個騎兵,名字叫做邢悚。

「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李白《俠客行》中的這句詩,說的就是劉放吾,說的就是邢悚吧。其實,從古到今,中華歷史中,又有多少這樣令人動容的人和事呢?

觀眾朋友們,以上就是《長歌行》今天的內容。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訂閲、點讚和留言~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

大家好,歡迎來到《長歌行》,我是趙長歌。🐼。

喜歡我的頻道,歡迎點贊,訂閱,評論開啟小鈴鐺🔔第一時間觀看精彩內容哦〜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来源:看中國視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