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避邪有妙方 這2大東西很重要(組圖)
端午節為甚麼要懸掛艾草和菖蒲?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來臨了,許多民眾早已開始忙著包裹粽子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來臨了,由於此日屬五毒盡出的九毒日之首,因此民眾除了忙著包裹粽子之外,有些人家還會在門戶上懸掛一把艾草菖蒲。這一自古傳承至今的民俗正象徵著「疾疫不上我家門」的意義,換言之,也就是百姓用來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端午節風俗之一。《紅樓夢・第三一回》即有相關描寫:「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繫臂。」不過,為甚麼古人特地選用這兩種植物呢?
門掛艾旗驅百病 戶懸蒲劍斬千邪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艾節」或「蒲節」的別稱,凸顯了艾草和菖蒲這兩種植物在端午節的重要性。
艾節
艾草(圖片來源:看中國攝影/芷微)
古人對艾草功用,早有深刻的認識。因此,許多人家都會在端午節期間於門戶上懸掛艾草,因而端午這一天又稱為「艾節」。別小看那細細嫩嫩的艾草,它的效力可不是誇來的,《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綱目》說艾草是「純陽」植物。純陽的艾草不含一點「陰性」,所以性極熱,升陽氣和殺菌功效很強。艾葉切碎納香囊掛身上可以驅蟲保健,用乾艾草泡水薰蒸也可以消毒止癢。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四大女醫生之一的鮑姑就是第一位使用艾草幫人治病回春,鮑姑對艾草特具慧眼,自學獨創艾灸。她曾在越秀山腳下發現一種紅腳艾。她還特地製作成艾絨條,只要拿取一點用火點燃,熏於人身,贅疣便可盡脫。鮑姑雲遊南嶺,足跡遍及羅浮、南海、番禹諸縣,用此法治癒了諸多病者,可謂救人無數。
南北朝的風土誌《荊楚歲時記》對端午節用艾的民俗記載詳細,五月五日這天,人們趕早在雞鳴前出門去採艾草,「懸於門戶上以辟邪氣;以五綵絲繫於臂上,辟兵厭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如果採集到「人形」艾草更是效上加效。當時,也有將艾草作成「人形」或紮成虎形,或用絲綢綾緞剪出小虎的形狀黏上艾草上,戴在身上,以禳毒氣辟瘟疫。到今天我們都還看得到人們在端午戴小虎香囊、香包的習尚,原來成俗久遠。
《師曠佔》中有載,黃帝問師曠怎樣預知一年的吉凶?師曠說:「歲欲病,病草先生,艾也。」」就說該年如果是個多病之年,則艾草會先生長,給人治病用的。人說萬物有靈,這種自然界的奧妙現象,不也就是主管這一方天地的神慈悲於人的一種展現嗎?
蒲節
公曆5月5日是日本兒童節,日人會在此日全家人使用菖蒲水洗熱水澡,祛災除病。(圖片來源:katorisi/維基百科)
宋代歐陽修有詞唱出這樣的端午節景:「五色新絲纏角粽。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漁家傲》摘句)吃粽子、洗菖蒲浴、喝菖蒲酒和懸掛菖蒲,這樣的節景非端午莫屬,所以端午節也有「蒲節」之稱。
菖蒲品種多,它們拔幽澗而生,日夜潄寒泉,根莖多節,有九節或十二節,匍匐深藏於地下;菖蒲細細長長的革質葉非常堅韌,有的長達一尺以上;它在初夏開花,長出圓柱狀肉穗花序,花很小。菖蒲全株具有特異的芳香氣,有殺蟲滅菌的功用,可觀賞也可入藥用。
古人因菖蒲葉堅挺不曲,彷似古代太阿劍,故又稱「菖蒲劍」,菖蒲的性質也真的像它如劍的外形,非常陽剛耐陰寒。《本草綱目》說:「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以見得菖蒲的根性強壯,天生具有至陽之性,百寒不侵,所以成了端午節的植物代表之一。菖蒲全株都可以提煉芳香油,用來驅趕害蟲,制伏端午時節活躍的「五毒」--蛇、蠍子、蜈蚣、蟾蜍、壁虎(一說蜘蛛)。
周代的華夏子民就在端午日以菖蒲沐浴淨身,辟毒保健,稱為「浴蘭湯」。據《大戴禮・夏小正》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南北朝稱五月五日為浴蘭節,當時還會把菖蒲切成屑,「泛酒」上作成菖蒲酒。端午節驅毒蟲聞名的雄黃酒,也是加了菖蒲根,《清嘉錄》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墮灑牆壁間以袪毒蟲。」
除了中國人善用具備陽剛性質的菖蒲和艾草,使之成為端午節家家戶戶避邪驅毒的招牌節景。人們還會在端陽重午,以菖蒲作劍,以艾作旗:「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從古傳到今,其實內貫科學之理,深厚無比。
最後,跟各位提及一趣事:說到端午節吃粽與菖蒲之功效,日本亦有同中國的風俗流傳。
五月五日也是日本的端午節,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是採取公曆的五月五日,而非如中國所採取的黃曆五月五日。日本在這一天也會吃日本粽,並使用菖蒲水洗熱水澡,以袪除災害(如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