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在四十九年的傳法過程中,遭遇不少磨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釋迦牟尼四十九年的傳法過程中,自然遇到許多磨難,而其中有一個竟然來自他的弟子,而且尤其離譜的是,此人幾次三番想取釋迦佛性命、取而代之,並用邪說一度使僧團分裂,他就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為什麼提婆達多有那個膽子敢跟世尊爭鋒呢?難道他果真擁有甚麼厲害無比的神通或能力嗎?
求神通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師子頰王的長子,他還有三位王弟,每位各生了兩個兒子,提婆達多是阿難的親哥哥。是的,這裡說的阿難,正是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享譽「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提婆達多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在佛典中,有關於他的記載:「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顏貌端正」。但偏偏就是這樣一位面貌姣好、地位崇高的人士喜愛跟世尊一較高低,甚至往往自視甚高。其實,在年幼期間,諸王子學練諸藝時,提婆達多就時常要跟釋迦太子競爭了。
當出家後的釋迦牟尼開悟了之後,選擇回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城,而蒙受佛陀德範的感召,加上淨飯王的鼓勵,人們紛紛跟隨佛陀出家,其中就包括了阿難和提婆達多兩兄弟。沒錯,提婆達多一開始曾經加入過佛陀的僧團中。
在開始的十二年裡,提婆達多認真修行。《出曜經》中記載:他「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還記有「大石室,提婆達多於此入定」呢!
但是,提婆達多並沒有證悟果位,也沒有修出神通。這樣的狀況不免使得爭強好勝的提婆達多感到很沒有面子。
據《法句經》記載,在一個叫憍賞彌的地方,僧團獲得很大的利養與恭敬。人們拿著供養的物品走進僧團居住的地方,問:「釋尊在哪?舍利弗長老在哪?目犍連長老在哪?大迦葉長老在哪?……」但卻沒人問:「提婆達多長老在哪?」眼見受到冷落,這令提婆達多非常妒嫉其他人的名望。
他請求釋迦佛教他神通,認為佛陀和大弟子們之所以得到恭敬和利養,是他們具有神通的緣故,但是這個請求被佛陀拒絕了。釋迦佛勸他好好修「空」,除去對自我和名利情的執著,強調這才是覺悟的根本。
提婆達多不甘心,又向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請求,沒想到他們的回答都與釋尊差不多少。
提婆達多還不死心,又找了服侍在釋迦牟尼身邊的弟弟阿難。阿難不只記憶力超強,凡聽到釋尊的講法就能記住,還個性溫和,在面對兄長求教的動機,並沒有深刻的認識,遂一五一十地把聽到的神通修習法,教給了哥哥。
自心生魔
提婆達多如獲至寶,到山林曠野裡努力地修習,竟然也修出了神通。不久,他獨自去摩揭陀國,在阿闍世太子面前展現了許多神通變化,讓太子推崇萬分,甚至誇讚他為「比佛大師,其德殊勝」。難得獲得了讚美,這情況不禁讓提婆達多飄飄然了起來。
佛陀曾為太子,但對所有弟子一視同仁,曾說:「從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種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一些釋迦族的弟子仍然自覺優越,甚至認為當佛陀入滅後,也應當由來自釋迦族的僧人來統領僧團。
以提婆達多出家前的尊貴身份,再加上其聰明、博學、又有了神通,使他受到了僧俗兩道中許多人的崇拜,被讚為:「大姓出家,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甚至連佛陀的一些釋迦族弟子都跑到他那裡去了。阿闍世太子在王舍城附近,為提婆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僧院,每天送來五百釜精美的飲食。
其實對修行者來說,對別人的讚美,應當視作考驗,檢視自己是否因此生出歡喜、甚至自命不凡的心來,因為這都是執著自我和名利情的表現。可惜,對提婆達多來說,他不僅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自我檢視之考驗,反倒對這些誇讚、崇敬和供養都高興的全盤接受了,而且自視越來越高,甚至還說:「大眾圍繞」,我「何異如來」。
這下麻煩了,本該逐漸去除的執著,卻在佛弟子的心中漲勢洶洶,甚至把自己看得比佛還高了。
結果,提婆達多開始到處批評釋迦牟尼日漸衰老,僧團中收的都是無用的人做弟子,若不從根本上來改良,不久就要毀滅。他開始說出,「唯有他才能做佛陀的繼承者」這樣的妄語來。
佛陀的不理睬
對這種鼓噪,釋迦佛不願理睬。一天,佛陀和弟子們走在路上,忽然看到提婆達多和追隨的一些人迎面走來,佛陀旋即避開,阿難怏怏不樂的問佛陀道:「您為甚麼要避開提婆達多呢?難道怕他嗎?」
佛陀說:「我不是怕他,不過何必要同愚人見面、辯論呢,他現在滿懷邪念,如同惡狗,越理他,叫得越歡。」阿難對佛陀的做法雖然不能理解,但他也無計可施。
其實對待這種自以為是,自心生魔的人,最好的辦法真的就如同佛陀的做法一樣,不去理會他,讓他覺得沒有人關注,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樣他心中自命不凡的火苗才會漸漸熄滅。畢竟,無知者給予他的稱讚、關注和吹捧,正是讓這類人妄自尊大,從而魔變的導火索和助燃劑啊!
由於提婆達多的念頭不正,不久,他的神通就消失了。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