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終心力交瘁,累死於五丈原。(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三國演義》中講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三國志》中也記載諸葛亮在他生命的最後7年中,5次北伐、6次出征曹魏的史實。在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生命耗盡,心力交瘁,累死於五丈原。
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於隆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並為劉備制定了一套一統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方案:先拿下荊州,再拿下益州(主要為蜀地),與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然後與東吳交好,北伐中原。
東吳占據了江南之地,歷史上江南政權都以長江為主要防線,淮河為輔。一旦長江防線被攻破,東吳政權就會滅亡。益州地處長江上游,長江從蜀地流出,經地勢險要的三峽後,到達荊州。劉備按照諸葛亮的策略,拿下了荊州與益州後,實力達到巔峰,等於占據了長江中上游最險要的位置,可以說是扼住了東吳的咽喉。後來司馬炎滅東吳時,就是在益州造戰船、訓練水軍,然後拿下長江中上游位置,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直取南京而滅掉東吳的。
近兩千年後,我們回望歷史,不得不佩服諸葛亮超凡的智慧和雄才大略,在當時的形勢之下,他為劉備制定的計畫令人驚歎:拿下荊州和益州後,直接占據長江中上游最險要的位置,一上來就扼住了東吳的咽喉,而三分天下。這樣蜀漢對東吳來說,可以說是占盡地利,使東吳幾乎成為甕中之鱉,處於被動的位置,完全不構成威脅。接著就是聯合東吳,一起對付勢力最強大的曹魏,以防腹背受敵。分別以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發展力量,然後向中原和關中出兵,北伐曹魏,將勢力範圍逐漸推向關中和中原地帶。
但是關鍵時刻,關羽大意失掉了荊州這塊最重要的地盤,劉備其後意氣用事,為關羽復仇而向東吳發重兵,又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大敗,火燒連營,主力盡失。這一連串的挫敗使得蜀漢元氣大傷,損失慘重,只能退守蜀地,留下一盤殘局,諸葛亮的戰略方案全被破壞了。諸葛亮不得不在此殘局的基礎上,重新部署,為蜀漢延續氣數。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經過5年短暫的休養生息,便又開始了5次北伐。為什麼在這一盤殘局的情況下,諸葛亮不依仗蜀地天險,斷絕蜀道,偏安於蜀地,而是耗盡生命力5次出征強大的曹魏?
這得先看看蜀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李白曾嘆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地四面都被險峻的高山所包圍,出入的通道只有那麼幾條,而且都非常艱險,易守難攻。
蜀地的東部通道是長江,可與江南地區相通。長江流出蜀地後,便經過地勢極其險要的三峽,兩旁峭壁穿雲,水流湍急,流經兩百公里後,直至宜昌。從蜀地可以順流而下直達江南,但江南勢力無法逆流通過三峽而攻入蜀地。所以蜀地對江南地區來說,占有絕對的地利優勢,歷史上攻打江南政權時,都是以先拿下蜀地,奪取長江中上游控制權為首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