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逼立陶宛不成反而失去整個歐洲?(圖)
立陶宛首都紐爾維斯的商業街。(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Adam Jones)
【看中國2022年2月9日訊】英國星期一表示將與立陶宛和歐盟一起抗衡中國的經濟脅迫,要求以第3方身份加入歐盟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針對中國訴訟的咨商程序。
歐盟上個月底在世貿組織對中國提起訴訟。根據有關程序,中國和歐盟首先需進行雙邊咨商。目前英國是繼美國和澳大利亞之後,第三個要求加入這一程序的非歐盟國家。
英國國際貿易大臣安妮-瑪麗·特里維廉(Anne-Marie Trevelyan)在推特上稱:「我們支持我們的盟友立陶宛和歐盟反對中國脅迫性貿易做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要求以第三方的身份加入歐盟的WTO磋商,以確保我們共同打擊貿易中的經濟脅迫」
中國不遺餘力因臺灣問題懲罰立陶宛,甚至不惜借向其他歐洲國家的公司施壓逼這一人口不足北京一個區的小國就範,但種種跡象顯示,北京很可能弄巧成拙,非但不能令立陶宛屈服,反而會進一步失去整個歐洲,使本來的中立糾紛正在演變成中歐矛盾。
政治觀察人士指出,最令歐盟難以容忍的是,中國還向德國等國的第三國公司施加壓力,威脅跟立陶宛有生意往來的公司,管束到歐洲國家彼此之間的經貿往來,給歐盟敲了一記警鐘。
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多年來布魯塞爾常會盡量維持與中國的關係,但是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國,是歐洲單一市場的一部分,在歐盟公約框架之下,歐盟很難對其遭中國脅迫無動於衷。
目前正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法國最近在一系列會議中向歐洲議會通報了其任職期間所優先處理的事項。歐洲議會的一份新聞稿披露說,在最近一次會議中,中國議題成為一個重要議程,多位議員提出了有關歐盟反經濟脅迫的議題,並呼籲支持立陶宛對抗中國。
歐盟難容中國脅迫
直到不久以前,中國脅迫歐洲公司在第三國如何行事對很多歐洲人來說都是難以置信的。北京不僅打壓立陶宛,而且還針對非中國和立陶宛公司施加壓力,要求包括德國等國家的公司限制與立陶宛商務往來,否則將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下場。分析人士指出,北京最近有關立陶宛的所作所為使歐洲清醒地意識到,中立之爭已經不再只是一個雙邊問題,而演化成了對整個歐洲的挑戰。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喬納森·哈肯布羅奇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時說,對歐洲來說,這是一記警鐘,歐洲人從未經歷過其他國家如此干預其內部市場。他說;「想像一下,中國與立陶宛有爭端,然後它開始告訴德國、法國和瑞典的公司停止與立陶宛的貿易。令人不難想像的是,中國與臺灣或該地區其他國家有爭端,然後它也可以開始告訴德國、瑞典或法國公司停止與該國的貿易。我的意思是,現在中國已經這麼幹了一次,所以不能排除未來故伎重演。」
歐盟上個月底一反過去常常傾向於通過雙邊處理糾紛的方式,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指責中國對立陶宛採取的「歧視性貿易」已影響整個歐盟供應鏈,並威脅到歐盟單一市場的完整性。
歐盟委員會上月底指出,中國對立陶宛的懲罰令歐盟其他出口也受到衝擊,正在損害立陶宛和歐盟其他地區的出口商,因為中國的打擊對象還包括了其他歐盟國家出口的含有立陶宛成分的產品。
中國針對立陶宛的懲罰只做不說,並沒有明文規定的政策說要抵制立陶宛產品,所以令世貿組織的調查取證非常困難,申訴期也會很長。儘管如此,歐盟的提訴被認為證明了歐盟針對中國經濟脅迫問題上團結一致的立場。無論訴訟成敗與否,這樣做本身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經濟脅迫不會被容忍,
此外,歐盟委員會上個月通過了有關制定「反脅迫措施」(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的立法提議。這一在去年底提出議案旨在打擊非歐盟國家對其成員國施加壓力,該議案稱「只有在歐盟層面採取行動才能確保統一解決對整個聯盟的關注。」
歐盟目前沒有針對經濟脅迫的採取行動的法律框架,因此該法案極具歷史意義。
「經濟第5條」?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反對經濟脅迫特別工作組主任哈肯布羅奇說,該法案相當強大。他說:「法案授權動用歐盟市場的全部力量用來應對嚴重的經濟脅迫行為。」
歐盟雖為一個經濟上的統一體,但各成員國的發展參差不一,政治和經濟背景極為複雜,在對中國的立場上也很難協調一致。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哈肯布羅奇說,歐盟成員國之間在中國問題上的分歧並不影響該法案一旦通過後的效力,因為「反脅迫措施」法規定只需要有效多數表決(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就可付諸實施。他說:「不需要完全一致同意。因為總有可能一些歐洲小國,中國總是會對他們施加很大的壓力或威脅他們,以至於他們會迴避投票支持強硬的反制措施。」
前北約秘書長安德斯·拉斯穆森最近提議,民主國家應該制定類似北約公約第五條的「經濟第5條」,以遏制中國以經濟脅迫達到地緣政治目的。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的集體防禦條款第五條,「對於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的攻擊」。拉斯穆森在美國《新聞週刊》上撰文說:「同樣,‘經濟第5條’將喚起來自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不僅僅是北約盟國,而是更廣泛的全球聯盟——的回應,以支持面臨來自獨裁國家經濟脅迫的國家或企業。」
政治觀察人士指出,無可否認的是,歐盟和中國的經濟往來千絲萬縷,完成針對中國的重大戰略轉變並非易事。立陶宛現在將希望寄託在歐盟理事會主席法國的身上,他們希望埃馬克龍總統召開一個歐盟27+1的峰會,以闡明歐洲對中國的統一立場。
來自立陶宛的歐洲議會議員安德留斯·庫比留斯(Andrius Kubilius)最近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他不認為有歐盟大國會主動站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將團結起來。
庫比留斯對美國之音說,除了歐盟委員會在世貿組織提出申訴外,在歐盟可能採取的表達統一和團結的行動中還包括歐盟對遭受損失的企業提供財政支持以及制定歐盟應對經濟脅迫的法規。
另一位立陶宛籍議員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對美國之音說,未來六個月擔任輪值主席國的法國已經承諾加快通過該反脅迫議案。他說,雖然我們必須在27個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談判,作出決定需要一些時間。但是「好消息是,很多人都理解這一反脅迫措施的必要性和歐盟內部團結的重要性。」
歐盟目前還沒有形成經議會全體會議批准的有關立陶宛-中國事務的正式文本,但歐洲議會發言人埃斯特·巴拉茲在給美國之音的一份電子郵件中說,但是「任何時候任何報告都可能會出現一兩段文字。」
臺灣、臺北和臺灣人
臺灣在世界上200多個國家設有領務機構,在各類辦事處、代表團和經濟文化代表處等中文名稱前,全部使用的是「臺北」兩字,唯有在立陶宛的駐館以「臺灣」取代了「臺北」,以「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正式掛牌。
針對最近有關立陶宛考慮修改臺灣代表處中文名稱、以化解同中國的爭執的報導,兩位立陶宛政界人士對美國之音表示,立陶宛最初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路透社最近援引兩位消息人士的話報導說,立陶宛官員為化解與中國的爭執,正在討論是否要求臺灣修改駐維爾紐斯代表機構名稱的中文名稱。臺灣代表處的英文為「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
消息人士對路透社稱,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上週向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提議,要求臺灣修正「臺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改為「臺灣人代表處」。不過,路透社第二天也報導說,臺灣外交部表示臺灣並沒有收到改變其在立陶宛代表機構名稱的要求。
曾兩次出任立陶宛總理的庫比留斯對美國之音說,立陶宛最初的立場保持不變。他說,雖然代表處名稱在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其他語言時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他明確指出,不考慮將代表處名稱改為「臺北」。
歐洲議會的立陶宛籍議員馬爾德基斯對美國之音說,這些天在不同的媒體渠道中出現了各種相當矛盾的新聞。有些是謠言,甚至可能是蓄意的虛假信息。他說,我們的一些政界人士確實說,如果他們掌權,他們會重新命名臺灣辦公室。但這些陳述僅供內部使用,反映了我們政治格局中各個群體之間的政治競爭。
立陶宛外長蘭斯伯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定於本星期前往澳大利亞訪問。他在星期六刊出的《澳洲金融評論報》的專訪中重申不會屈服中國經濟脅迫,並強調立陶宛不會因為中國施壓更換臺灣駐立代表處名稱。
這位歐洲議會友臺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說:「事實上,立陶宛政府並沒有考慮更名臺灣代表處。我們正在討論的是如何對抗中國的壓力,以及如何說服我們的盟友,首先是歐盟,共同抵制中國的強制行動。」
他指出,歐盟議會上個月底剛剛最近通過的決議中,議員們聲援立陶,對中國的脅迫表示譴責,並呼籲歐洲委員會、安理會和會員國與國際夥伴合作,以協助保衛臺灣的民主,特別是考慮到中國政府最近針對立陶宛和臺灣問題而精心策劃的各種策略。
不過,根據來自布魯塞爾的最新消息,歐盟準備在今後幾個星期跟中國展開磋商,爭取在世界貿易組織立案調查立陶宛與中國的糾紛之前,解決中國違反全球貿易規則對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犯下多項貿易重罪的問題。在歐盟上個月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請求後,中國同意進行磋商。然而最後結果將會如何,人們還得拭目以待。
(原題目:因小失大,中國逼立陶宛就範不成反而進一步失去整個歐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