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乘車途中,聽到一首旋律悠揚的馬提琴曲,那滄桑低回的西域之音直抵心底,令人蕩氣迴腸,不禁對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心之神往。
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在千回百轉中,把大自然的剛勁與柔美揉合成一體,穿越時空,在我們內心流淌。在《禮記•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就是說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於人的內心。在自然外界的影響和刺激下,使人的內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感情的不斷湧動,豐富,發泄中,於是產生了音樂的萌芽。
音樂是大自然贈予人類的,在不斷的凝煉升華中,音樂已無處不在,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神韻熏陶感染人的心靈,讓人在得到美的滋潤時,也架起心的橋樑。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千古佳話
二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曲《高山流水》演繹了「情動於中,故形成於聲」的高深意境,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因引起無數人的共鳴而流傳百世。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說的是春秋戰國時,先秦的琴師俞伯牙去楚國修聘途中,因風雨阻於漢陽江口,船泊於山崖之下。伯牙撫琴一操,以遣情懷。不想崖上躲雨的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伯牙推琴而起,認子期為知己。這種超越語言的「心有靈犀一點通」,被後人千古傳頌。
伯牙與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是因為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作為千古佳話得以流傳,最直接的原因是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的這首《小重山》正寫照了伯牙當時心境。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深深的悲傷和無奈。
戚曉春的二胡演奏 有著良善純正的音樂力量
樂由內心產生,千年之前古人對於音樂的道理,被後人不斷的繼承和升華,從而得以如入化境般的展現。神韻藝術團的二胡演奏家戚曉春,用她蕩人神魄般的琴音,把這種音樂的神髓潛移默化的根植於人們的心靈。
出身二胡世家的戚曉春,六歲開始學拉二胡,對於音樂的熱愛和刻苦的訓練,使她很快具有了超凡的琴藝,1991年,小小年紀就獲得上海之春國際二胡比賽表演獎。對於音樂,戚曉春有著自己深切的領悟,她把二胡蒼涼空曠的西域之音與中國的千年文化沉澱揉合一起,由靈動的手指演繹出來。聽她演奏她的創作曲《春》、《誓約》,琴音震懾人心之巨,蕩人神魄之深,令聽者潸然淚下,聞者悠然嚮往。許多人在聆聽她的演奏時,都不禁淚流滿面,說那種穿透心靈的力量直是凡間所無。
戚曉春說,樂音動人的原因,在於演奏家與聽眾同時保持心態上的純淨時,慈悲的神就會給予加持與祝福。她期望能用二胡這種藝術的形式,給觀眾展現人走向神的明淨光華、修煉的平和美好,進而看見人間的良善與純正。
音樂是流淌的詩篇, 在我們聆聽著那些經世的聲音時,我們的靈魂也變得良善純正起來,而純正良善的靈魂是任何力量都摧毀不了的,這也許就是音樂的力量吧!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