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蘇門四學士」之黃庭堅書法(組圖)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他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黃庭堅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黃庶工詩,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官至御史中丞,家有李氏山房,藏書近萬卷。第一個岳父孫覺官至龍圖閣學士,第二個岳父謝景初也是一位詩人。縱觀黃庭堅的一生,五十歲前官不過七品,而晚年的十餘載除了中間兩年輾轉荊渚外,都是在流放中度過,流離困厄,歷盡艱辛。
黃庭堅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打擊,總是能坦然泰然地面對。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主要是中國傳統的佛、道、儒三家思想,他的性格也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正派士大夫的性格。他決不俯隨流俗,不贊成蘇軾式的嘻笑怒駡,而服膺傳統詩敎的敦厚平和。他曾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爲,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關於如何不俗,他說:「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後人之所以推崇和敬仰他,不僅僅是因爲他的詩寫得好,字寫得好,而首先是因爲他正直的人品,謚爲「文節」,確是比較恰當的。
黃庭堅的書法特點是在筆法的抑揚頓挫上,以體現自己與旁人不同。他的書法是結合了各個書家之所長,又將各個書家的缺點加以修正,再形成自己的書法特點,給人一種新的視覺衝擊,以追求書法的境界。黃庭堅的行書不受原先字體形態的限制,每個字的中心都似乎圍繞著一個圓心,不古板,打破了一直以來以方正、勻稱為特點的字體,展現了書法自然的特點。「字如其人」。黃庭堅書法的特點正如同他的為人處世一般豁達。
《松風閣詩帖》在結體、用筆、章法各方面都體現了黃庭堅書法的奇特與奧妙。全篇筆力勁峭,風神跌宕,內收外放,提頓起伏,意韻悠長。章法布局疏密相間,穿插避讓,渾然天成。每字主筆長而闊,盡量向外輻射。主橫長而伸,中豎鋌而直,撇捺縱橫開張,重心平穩,緊而奇肆,放而傳神,均具章法。
黃庭堅早年喜歡寫些冶豔風流的詩詞,有一次和畫馬的名師李伯時,去謁見當時的得道高僧圓通秀禪師,禪師首先勸戒李伯時不可將一生心力用在畫馬,倘若唸唸馬身,只怕來世墮落投胎為馬。
黃庭堅先生聽了發笑不已,禪師呵斥他不要取笑別人。黃庭堅便說:「難道我也會墮入馬腹嗎?」禪師說:「伯時念馬,墮為馬身也只是他個人的事。但你寫淫色豔詞,卻是挑動了天下許多人的淫心,害許多人貞潔不保,這種罪過,何止是墮入馬腹,恐怕泥犁地獄正等著你去受刑。」
圓通秀禪師是有名的得道高僧,黃庭堅聽了禪師訓誡後,心起恐懼,慚愧謝別,從此絕筆,還開始修身養性,行善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