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說:「朕是通過戰爭安定天下四方的,用過的弓箭非常多,尚且不懂得識別之要領;何況朕治理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於治國之理,肯定不比對弓箭知道的多。」(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人人皆知「任人唯賢」,但如何識別一個人是否賢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尚書》中說:「知人則哲」,意思是,能鑑察人的品行和才能,謂之明智。可見,知人、辨材是從古到今沒有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共同課題。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要想考察一個人的德才,可以到歷史中,去汲取智慧和經驗。
知人八徵 觀人九徵
中華五千年文化留下了諸多經典。在《太平御覽》《大戴禮記》《逸周書》《群書治要》等古籍中,都可以找到有關知人、識人之法,這些辦法相似相通,在此略舉兩例,以觀其要。
《六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智慧兵書,又稱《姜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其中談到了「知人八徵」。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謀,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解釋起來,大略是,要看一個人,可以用八種方法來驗證。一是提出問題,看他怎樣回答,怎樣敘述説明;二是詳細問,問到其詞窮之時,觀察他的應變能力;三是通過間謀,看他是否忠誠;四是明知故問,看他有無隱瞞,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讓其管理財物,考驗他是否廉潔;六是用美色試探,看他是否守正道,是否意志堅定;七是告訴他發生危難了,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醉酒,看他是否會失態。通過這八種方法綜合考察,一個人是賢良還是不肖,就清楚了。
《六韜》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智慧兵書,又稱《姜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其中談到了「知人八徵」。圖為明朝戴進作渭濱垂釣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莊子》中,記載了觀人九徵之法。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ㄒㄩㄢ,xuān)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ㄏㄢˋ,hàn,通悍)。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孔子說的話,大意是,人心比山川更加險惡,比探知天象還要困難。天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這樣的一定週期,人呢容貌忠厚而情感內斂。有的人貌似敦厚但行為驕溢;有的人雖為長者卻是不肖之徒;有的人外貌圓順而內心剛直;有的人外貌堅毅但內心散漫;有的人表面和緩而內心凶悍。所以有時趨義急如乾渴的人,背棄道義時就像急如避熱。因此君子要考察一個人,可以讓他到遠處以觀察其是否忠誠;讓他到身邊來觀察他是否恭敬;讓他處理煩難的事務觀察他的才能;突然向其提問觀察他的見識、學問;緊急與他約期來觀察他是否守信;把財物交託給他以觀察他是否仁德;告訴他處境危難來觀察他是否有氣節;讓他喝醉酒來觀察他是否有不正之處;讓他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觀察他的面部表情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用這九種方法觀察人,不肖之人就能辨別出來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