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熱衰竭與中暑大不同 1款茶飲防中暑(組圖)
炎炎夏日頭昏沉?小心是中暑


農夫、工人等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容易中暑,必須特別當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代醫學將身體所遭受的熱傷害,分為「熱衰竭」和「中暑」,兩者的起因不盡相同,但都是因為環境的氣溫過高。

熱傷害有區別 熱衰竭與中暑大不同

熱衰竭指的是在高溫環境下,不斷地流汗,卻沒有適當補充水分,或者是在身體的水分大量流失之後,短時間內灌進大量的水,但卻沒有及時補充電解質(鈉離子),造成身體的電解質失衡,引起的全身性不舒服,比如:頭痛、疲倦、無力、躁動不安、定向力差、噁心嘔吐、臉色蒼白、肌肉痙攣等症狀。

中暑是指在某些環境中,身體無法正常散熱,造成核心體溫超過40°C,伴隨著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甚至危及生命的情況。

中暑的病患,起初會覺得很熱、心跳、呼吸過快、血壓過低。如果繼續惡化,身體更加無法排出過多的熱,以致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定向力差、抽筋,甚至出現視力障礙、神智混亂、多個器官衰竭。

核心體溫、流汗情況,以及意識清楚的狀況,可以用來分辨熱衰竭與中暑。

熱衰竭的人,核心體溫與排汗都正常,也能夠與人交談;而中暑的人,核心體溫可能達到40°C以上,皮膚反而不出汗,且乾燥、發紅,此外,病患通常處於昏迷。

中醫談中暑有陽暑與陰暑之分

在古代,許多古籍對暑症都有記述,比如:中醫經典《金匱要略》就曾談到「中暍」,這種病症與現代所謂的「中暑」非常相似。而中醫又將暑症分為「陽暑」及「陰暑」兩種。

陽暑是長時間曝晒太陽,所造成的身體發熱、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

陰暑的起因是溫差過大,比如:大熱天,從室外突然走進冷氣房;或吃冰品、喝冷飲,導致皮膚表面的微血管收縮,無法透過排汗散熱。此時身體猶如燜燒鍋,核心溫度不斷提高,人就會感到身體悶熱,但流不出汗,並出現疲倦、頭痛、噁心等症狀。

4種中暑的危險因子

1、高溫:像工人、農夫等,在烈日下工作。

2、高濕度:環境濕度若大於75%,身體就會難以散熱。

3、70歲以上老者:老年人的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不如年輕人,若再加上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等,中暑的機會又更高了。

4、藥物:抗膽鹼藥物,比如:抗憂鬱、巴金森氏症的藥物,可能會讓患者減少排汗,提高中暑機率。

炎熱的夏天 1款茶飲預防中暑

中醫有一些茶飲,能夠在夏日預防中暑,比如:生脈飲,內含黨參、麥冬、五味子,能夠消暑、益氣生津,並解除疲勞、頭昏、全身無力、走路容易喘的狀態。準備黨參24g(沙參、西洋參亦可)、麥冬30克、五味子18克,以2000毫升的水煮半小時,放涼即可飲用,可依據個人口感喜好,調整水量。


西瓜汁、薏仁湯、綠豆湯等,都是消除「陽暑」的好選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另外,在飲食上,薏仁湯、綠豆湯、西瓜汁等,都是消除「陽暑」的好選擇,但若為陰暑,則較不適合喝冰涼飲料。

本文留言

作者李南哲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