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地遊戲下 開發商抱團而戰 市場分化嚴重(圖)


集中供地遊戲下,開發商抱團而戰,市場分化嚴重。(圖片來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6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集中供地,讓2021年前五個月的土地交易市場氛圍變得非常詭異,開發商們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相互較著勁,可以為了一塊地「龍爭虎鬥」,也會在某些時機默契地選擇放棄,抱團取暖成為趨勢。

據《時代週報》報導,自從2021年2月北上廣深以及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廈門、合肥、濟南、武漢、成都、福州、鄭州、無錫、蘇州、瀋陽、長春、寧波、青島、長沙等22城實行土地集中供應以來,不僅改變了熱點城市宅地供應節奏,也徹底改變了房企生存邏輯,傳統競拍方法與融資模式都不再適用新的「戰場」。

報導稱,除上海、蘇州、合肥、武漢、長沙、鄭州、成都等7個城市還未完成集中供應或仍處於競拍中之外,其餘各城的結果已塵埃落定。據不完全統計,已完成出讓的15個城市累計成交金額突破7186億元。

只是這場所謂土地供給側「歷史性」改革的遊戲,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一邊是熱鬧非凡,一邊是門庭冷落。一位TOP 20房企的品牌人士曾表示,「杭州的‘門票’很實惠,保證金最高的才5000萬元一宗,大部分都在2000萬元左右」,但「如果是上海,競買保障金起碼是地價的20%,一塊10億元的地就要交2億元」。

4月26日,四個一線城市中,首個開啟集中供地的廣州,16塊地吸引了近50家房企參與,累計攬金240億元。

遊戲一旦開始,不但要玩得嗨,還要能玩得起。

據《時代週報》不完全統計,「馬甲」數量累計超過300組。部分熱門的地塊,競價30秒就到達峰頂價,某央企開發商甚至為這塊地準備了60個「馬甲」。

熱鬧的還有杭州、重慶、深圳等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均超過30%。甚至屢屢出現溢價100%的現象。而另一些城市,如長春、青島,長春38宗土地中有32宗以底價成交,青島首批集中供地土地平均溢價率僅為2%。

集中供地,不但令土地市場經歷著冰火兩重天,部分城市如北京,由於設置了地價上限,競拍地塊轉競公租房、自持等環節,可售面積減少,拿地成本也隱形抬高。

即便是同一城市不同位置的地塊上,也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地理位置較偏、周邊配套資源匱乏的地塊遭遇終止交易或流拍的比比皆是。

部分房企為了維持企業現金流不斷滾動,保證核心城市市佔率,即使利潤被「吞噬」,也不得不參與這場「遊戲」。

為分攤成本、規避開發風險,「遊戲」方式還有抱團取暖,以聯合體方式「拼單」拿地。

在北京的首輪集中土拍,共54家企業參與,其中有37個聯合體,其中金地+華潤+保利的「鐵三角」組合,聯合報名了30宗地裡的21宗地。而在重慶出讓的48宗土地中,也有多幅地塊為聯合競拍競得,其中龍湖所拿的5宗地塊中,1宗為聯合拿地,而金科所拿的3宗地均為聯合形式,合作對象包括大唐、美的、華宇和新希望。

《時代週報》報導稱,5月30日,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重點城市的首批集中土拍已經過半,但就整體效果而言,並未完全抑制過熱的土拍格局。

克而瑞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這一輪的集中供地對於房企來說,單一的招拍挂拿地方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盈利需求,並將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