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貨幣,比歐元早了兩千年。(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平定六國一統天下後,秦始皇進行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創舉。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秦始皇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尤其是錢幣。齊國、燕國等使用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而秦和東周則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使用的卻是貝幣。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材質不同,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極大地妨害了各地的通商往來,經濟交流,也不利於國家政府徵收稅賦。於是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六國原來各自的龜、貝、玉等幣一律禁止使用。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質的為上幣,銅質的為下幣。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這種外圓內方的銅錢在我國一直沿用到兩千多年後。
這種錢的形狀是仿照玉璧紡輪的圜錢形狀製造的。方孔圓形,外圓內方,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這種外圓內方的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錢重是古代的半兩,所以人們俗稱它為「秦半兩」。戰國後期到秦代的物價是很低的,正常的粟米價每石大約只有幾十個錢,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兩就夠了。可見當時物價很便宜,錢是很值錢的。
「半兩」錢外圓內方,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方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匀稱均衡之美的較高境界。
「半兩」錢的造型也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中說道:「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說的是外圓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皇帝君臨天下,皇權按天道而行,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半兩」錢上的數字還體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秦「半兩」重十二銖(秦代二十四銖為一兩),直徑十二分,方形穿孔的邊長各為六分,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此外,從材料利用和製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一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於固定(銼修)和加工。說明當時的人們在材料利用和工時效率方面都有過深度的研究和探討。秦「半兩」錢在體現天賜皇權、陰陽五行學說的同時,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效率觀念。它集實用性、藝術性於一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幣制的統一,既有利於國家的賦稅徵收,也為全國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發展提供了方便,促進了遼闊疆域內經濟共同體的形成。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終完成了全國貨幣的統一。這比歐洲的統一貨幣——歐元,早了兩千多年。
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咸陽
古錢學家丁福保曾有詩詠秦半兩:「千秋唯有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咸陽。」說的就是後來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還都使用的是秦半兩。
說當年就因為蕭何多送了兩枚秦半兩給劉邦,劉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後來為蕭何還增加了封地。
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在他的家鄉沛縣(今江蘇沛縣)有個秦朝的屬官蕭何,曾有幾次用他的官僚身分庇護過劉邦。等到劉邦當上了亭長,蕭何還常常幫助他。再後來劉邦芒碭山斬蛇起義,蕭何一直跟隨著輔佐劉邦,給他出謀劃策。
當劉邦率眾軍進駐咸陽時,手下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錢,唯獨蕭何送了五枚。那時通行的錢當然是秦半兩,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兩錢。後來劉邦當政,犒賞眾人。又封蕭何父子十餘人,都封了食邑。而且還唯獨對蕭何本人多增加2000戶。人們都說是劉邦記著蕭何當初多奉送了他二枚秦半兩的緣故呢。
主要參考文獻:
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