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風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引言
75年前的8月6日和8月9日,即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別是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遭受「原爆」的日子。今年剛好是「廣島與長崎原爆75週年」。
要清楚交待「廣島與長崎原爆」事件的始末,就要從「日本侵華戰爭」說起,然後從「日本侵華戰爭」拉到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美、英等國組成的盟軍介入,最終導致廣島市與長崎市的原爆事件。
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挑起了「中日戰爭」,中國學者稱為「侵華戰爭」、或者稱為「八年抗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隨即導致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拉開了由德國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以達到侵略東南亞國家的野心,直接延伸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由於「納粹」德國的投降而結束,但是,由日本帝國發動的「太平洋戰爭」仍然持續著。
我們現在簡介一下「廣島與長崎原爆」這件事件。1945年,英、美聯軍以代號「沒落行動」空襲日本本土多個月後,於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投降,但是日本政府沒有作出回應,於是,美國執行代號「曼哈頓計劃」,研發原子彈,並於1945年8月6日在廣島市(Hiroshima)投下第一枚號稱「小男孩」的原子彈,造成90,000至166,000的廣島市人民死亡,日本仍然沒有投降的意圖,於是,在3日後,美國於8月9日在長崎市(Nagasaki)投下第二枚號稱「胖子」的原子彈,造成60,000至80,000的長崎市人民死亡。廣島和長崎兩個大城市遭到毀滅性的襲擊,才促使日本遭受到原子彈攻擊後第6天,即是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日本政府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這次亦是在人類歷史上唯一在戰事中使用核武的一次。
經過
偷襲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就要從日軍「偷襲珍珠港」這件事件說起。
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炸毀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和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死亡。珍珠港被重創,引致美國向日本宣戰,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線
1942年6月7日,英、美等國的盟軍在「中途島戰役」(Battle of Midway)擊敗日軍。1943年2月9日,盟軍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Battle of Guadalcanal)中取得了勝利,因而奪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線」的優勢,並計劃沿太平洋北上轟炸日本本土。
菲律賓海海戰
1944年6月19日至11月27日,美軍展開了「太平洋戰線」上的「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第一役為「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群島戰役」(Mariana and Palau Islands campaign),目的是要攻佔日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美軍於同年7月9日攻佔塞班島(Saipan Island),在8月1日攻佔天寧島(Tinian Island)和8月8日攻佔關島(Territory of Guam),美軍在塞班島及天寧島修建機場,以讓「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從這裡起飛空襲日本本土,包括後來運送原子彈去轟炸廣島市及長崎市。美軍9月30日攻陷帕勞群島(Palau Islands)的安加爾(Angaur)和11月27日攻陷帕勞群島的貝里琉(Peleliu)。日軍共損失了三艘航空母艦、三艘世界最大的「大和級戰艦」-「武藏號」、「信濃號」和「大和號」、和600架飛機,同時喪失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
曼哈頓計劃
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上贏到西太平洋的制海權之後,盟軍就計劃沿太平洋北上空襲日本本土,名為「曼哈頓計劃」。
1944年12月9日,美軍「509組合部隊」(509 Composite Group)成立,是由轟炸機、偵察機和運輸機組成的一隊攻擊隊伍,準備空襲日本本土和將研發妥當的原子彈投到德國與日本去。
東京大轟炸
1945年3月10日,美軍開始空襲日本本土,首先是轟炸東京,造成8至10萬人死亡。「東京大轟炸」是繼原子彈轟炸之外人類造成最具破壞性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戰爭。
曼哈頓計劃
1945年4月27日,美方成立一個「目標轟炸委員會」,決定以原子彈轟炸德國和日本的那一個或者多個城市。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攻擊目標就集中到日本去。終於有兩款原子彈研發成功,一款是射鎗式設計的「小男孩原子彈」,這個「小男孩原子彈」最終投下到日本廣島市;另一款是使用雷管引爆的「胖子原子彈」,這個「胖子原子彈」最終投下到日本長崎市。整個行動命名為「曼哈頓計劃」。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目的是希望日本可以按照由美國、英國和中國共同訂定的《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答允無條件投降。
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計劃以原子彈襲擊日本本土之前,試圖發出「最後通牒」,迫令日本投降。
1945年5月11日,「目標轟炸委員會」提出第一枚原子彈投下廣島市,廣島市當年是一個軍事基地、油庫和工業港口;7月25日,「轟炸目標委員會」提出第二枚原子彈投下長崎市,長崎市當年是日本南部最大的軍事基地和工業港口,有高度的戰略價值。
《波茨坦宣言》
1945年7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及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投降條款。《波茨坦宣言》是給日本的「最後通牒」,表示日本如果不肯投降,盟軍將攻擊日本本土,將會嚴重的摧毀日本軍隊和日本本土,但是,在公告中沒有提及投擲原子彈一事。日本在7月28日表示拒絕投降。
廣島原爆
1945年8月2日,關島的美軍「第20航空軍司令部」發出命令,由天寧島的「第509組合部隊」(The 509th Composite Group)執行在廣島市投擲一枚「小男孩原子彈」的任務。
1945年8月5日,「第509組合部隊」開始執行「曼哈頓計劃」的最終計劃,就是在廣島市投擲一枚「小男孩原子彈」。他們首先派出一架「B-29轟炸機」飛至廣島市上空偵察當地的天氣,廣島市亦有發出空襲警報,但是,日軍空軍戰機沒有起飛攻擊,高射砲砲手亦未有發炮,因為若果只有寥寥兩、三架敵機而敵機又沒有攻擊行動,日軍飛機是不需要起飛去攻擊,恐防雙方戰機在駁火時流彈會擊中自己國民和民居,而高射砲砲手亦恐防炮彈未有擊中敵機後墜落民居的時候會造成地面上的嚴重傷亡而沒有開火,或者會引起雙方駁火,流彈會擊中自己國民和民居,所以,日軍只是從旁嚴密監視,這都是戰爭中常用的戰略。B-29轟炸機飛行員觀察到第2天廣島市的天氣將會良好,適合投擲原子彈,任務執行完畢後就回航,廣島市的空襲警報亦隨之解除。日本方面完全沒有意識到是美軍在探路。
1945年8月6日凌晨0時37分,3架負責氣象觀測的戰機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分別飛往廣島市、小倉市和長崎市去觀測當時的天氣,他們都匯報當日的天氣良好。凌晨1時27分,美軍「B-29轟炸機」,帶同一枚「小男孩原子彈」、會同3架戰機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其中包括負責做科研和拍攝的戰機,另外還有兩架戰機在硫磺島(Iwo Jima)起飛會合護航,一同飛往日本本土。上午7時,負責偵測天氣的戰機已經到達廣島市上空,廣島市的空襲警報響起,飛行員匯告廣島市的天氣良好,上午7時31分,觀察天氣的飛機飛離廣島市,廣島市的空襲警報解除。「B-29轟炸機」收到訊息,繼續執行任務,飛行5個半小時後,距離廣島市尚有30分鐘機程,一位陸軍少校進入「飛機彈艙」,解除安全裝置,為投擲原子彈作好準備。當這三架飛機飛入日本南部的時候,已經被日本的預警雷達偵測到,多個城市,包括廣島市,都有發出空襲警報。日軍空軍戰機沒有起飛攻擊,高射砲砲手亦未有發炮攻擊,因為敵機沒有攻擊行動,日軍就只是從旁嚴密監視,日本軍方還是抱著傳統作戰的觀念,他們萬萬意料不到,對方投下的一枚炸彈竟然可以毀滅一個大城市。
美軍「B-29轟炸機」再飛行半個小時後抵達廣島市上空,當時是日本時間上午8時15分,美軍「B-29轟炸機」將第一枚原子彈投下廣島市,轟炸機立即回轉155度離開,43秒後,原子彈離地在600公尺的上空自動爆炸、發出巨響,廣島市的上空產生一股龐大的「蕈狀雲」,亦叫做「蘑菇雲」,「蘑菇雲」的形狀好像一隻蘑菇似的,那一枚「小男孩原子彈」的爆炸量相當於16,000噸的TNT黃色炸藥,爆炸的能量通過衝擊波、熱浪和放射線等形式爆發出來,破壞的能量以每秒440米的速度向四周擴散,散發的熱能相等於受太陽直接照射的1,000倍,「蕈狀雲」亦含有大量破壞人體和環境的放射性物質,結果:12平方公里內絕大部份的生靈與建築物被摧毀,四周頓時變成一大片焦土,就連回航的「B-29轟炸機」內的機組人員也感受到強烈的震動,以為是轟炸機遭到了高射炮擊中。日本政府發現廣島市突然完全失去聯絡,也並未意識到事態嚴重,於是只委派一名軍官飛往廣島市視察,在廣島市上空才發現廣島市方圓十數公里都是頹垣敗瓦,一片焦土,市民、動植物都被燒焦,幾乎都沒有活的東西存在。到1945年年底,日本官方估計因炸死、燒死、輻射和相關疾病影響而死亡的人數達90,000人至140,000人左右,另外估計至1950年因癌症和其他併發症死亡的人數共達200,000人左右。
長崎原爆
1945年8月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成功研發新型武器-原子彈的消息,並已經摧毀廣島市。他「感謝神的保佑」,德國研發原子彈的計劃失敗,美國和盟國在這一場花費20億美元的「科學賭博」中獲勝。杜魯門還警告日本要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仍然沒有對《波茨坦宣言》作出回應。
1945年8月9日,美軍「B-29轟炸機」帶同一枚「胖子原子彈」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在硫磺島的上空與另外兩架「B-29轟炸機」會合。上午9時40分,在執行向長崎市投擲原子彈之前,轟炸機先投下了傳單,催促日本政府立即投降,以免生靈塗炭,但是,日方沒有理會。上午11時1分,美軍「B-29轟炸機」抵達長崎市的上空,投下一枚「胖子原子彈」,在1分鐘之後,「胖子原子彈」在距離地面503公尺的上空爆炸,爆炸量相當於21,000噸的TNT黃色炸藥,產生的高溫達到攝氏3,900度,1.6公里內的地區化為焦土,引致80,000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8月12日,盟國見日本還未宣佈投降,兩個「胖子原子彈」已經運送至天寧島待命,準備向日本投下第三個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日本政府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1954年4月1日,位於廣島市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落成;1955年8月,坐落於「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和「和平紀念廳」同時建成。「資料館」陳列出原子彈爆發的境況,希望世界各國能夠放棄使用核武,以達致世界和平。
長崎國際文化會館
1955年,「長崎國際文化會館」建成,展覧長崎市「原爆」之後的情景。1996年4月,「長崎國際文化會館」改建成「長崎原爆資料館」,坐落於一個當時被原子彈炸毀的教堂上,教堂僅僅剩下一道牆,牆壁上至今還掛著一個被「原爆」擊毀而變形的時鐘,時鐘的時針停止在11點02分,是原子彈落爆炸下的一刻。「原爆資料館」展示了長崎市被「原爆」炸毀之後至今天發展的狀況。建造「原爆資料館」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人民不要忘記「原爆」帶來的悲傷,但願世界和平能夠持續下去。
廣島街
1990年,德國柏林的格拉夫施佩街(Graf-Spee-Straße) 改街名為「廣島街」(Hiroshimastraße),以記念廣島市這座曾經遭受受「原爆」炸毀的城市。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這個團體獲得「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廣島市「原爆」倖存者瑟羅節子(舊名:中村節子)代表領獎,希望各國從此放棄核武,以達致世界和平。
國際輿論
我現在講述一下國際間的輿論對「原爆」這一件事件的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國際間的輿論對「原爆」正反兩方面都有。有輿論認為以原子彈攻擊平民是暴行,完全沒有軍事上的需要去大量殘殺日本居民,應當加以譴責;又有輿論認為美軍使用「原爆」的時候未有顧及人道問題,亦沒有考慮「原爆」的必要性;又有輿論認為盟軍是將廣島市和長崎市作為新武器「原爆」的試驗場所;更有輿論認為是美國將「原爆」作為向蘇聯展示軍力的行動等等。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原爆」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拯救了更多無辜的生命,是必要的軍事行動。
再者,亦有輿論指出日本政府借助「原爆」事件來強調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意圖淡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行為,而藉此掩蓋日本犯下的戰爭罪行,這種論調極之不妥,完全歪曲了事實;亦有輿論譴責日本,直斥「原爆」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必然惡果,日本人應該承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