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4月6日訊】最近兩年,我們一直都在說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和貿易戰的影響,導致外資開始撤離中國,中國製造業也正在被拋棄,中國出口將下降,賺取外匯的能力的也將枯竭。我們從這個層面說的主要是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即中國出口的貨物和服務在下降,那麼賺取外匯的能力不斷在減弱。但是,在國際收支平衡上還有另外一塊就是資本項目,我們很少談到。正常情況下,如果外貿的經常項目順差下降,而資本項目順差也下降的話,那麼整體順差就是下降的,這樣說是沒錯。但如果經常項目的順差下降而資本項目的順差在上升,也就是外資流入的錢超出了外資流出去的錢,那麼這個國家整體的外匯收入它就不會下降。而最近,就出現了一些國外資本開始流入中國,為中(共)國輸血續命這一現象,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去年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開放金融政策的措施,就是銀行和保險機構等外資持股比例按規定可以超過50%了(因為以前是不能控股的
,要低於50%),所以許多西方的大投行,就認為這是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絕佳機會,所以他們就飢不擇食,開始往中國擠。在全球產業資本開始大規模撤離中國的時候,這些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可以說是逆流而上,試圖擠進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市場裡來,在這樣一個大的餐廳裡面來分一杯羹,並引起了國際市場的廣泛關注。
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現在進入中國市場,到底是能分到一杯羹,還是說是吃一頓最後的晚餐,這個真不好說,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這些資本這段時間在中國的布局情況,分析一下他們進來的動機和目的。最後也來分析一下,這樣做對中美關係、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會帶來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位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證券及投行巨頭高盛公司總部大樓(圖片來源:STAN HONDA/AFP via Getty Images)
上週,高盛(Goldman Sachs)宣布已經獲得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核准,將在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率從33%增加到51%,就是徹底控股這個合資企業。很明顯,這是去年中國政府修改了外資持有合資公司的股權比例之後的一項新成果,同時高盛也表示將尋求盡早實現100%的所有權。最近,高盛、摩根大通(JP Morgan)、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野村(Nomura)、瑞銀(UBS)等五家全球頂級的金融機構在中共病毒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已經大舉開始進軍中國大陸的消息,已在全球開始發酵。那麼,全球金融市場也是廣泛的關注這條消息。
位於紐約的摩根大通總部大樓(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同一天摩根•斯坦利表示,有關交易完成之後,摩根•斯坦利也將對摩根•斯坦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從49%提升到51%。至此,加上已經在去年11月正式開業的野村東方國際和今年3月最新開業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以及2018年就實現控股的瑞銀證券,目前外資控股的在華合資證券公司已經達到了五家,而且是被全球五大頂級金融機構控股的。根據中國的金融開放政策,今年4月1日是中國所謂的金融開放的新里程碑(其實這個時間選得非常有個性,而這個4月1日好像是愚人節對不對,那麼中國選擇這一天開放,我覺得有沒有其他的考慮,這個不知道),因為從這天開始了,中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很多外資獨資的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開放項段將連續的出臺。那麼在這五大巨頭當中,最早實現控股的是瑞銀證券,它在2018年12月24日就正式控股了合資證券公司,持股比例從24.99%增加到了51%。那麼這應該是中國證券業加大開放的一個試點。瑞銀集團它是瑞士聯合銀行,瑞士的銀行業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大家都是知道是非常厲害的。它也是世界第二大私人財富資產管理者,其資本以及盈利能力在歐洲也是第二位。實力可以說是非常之強,他們搶灘控股中國的證券公司的示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代表的是歐洲資本的力量。
日本野村證券總部大樓(圖片來源:YOSHIKAZU TSUNO/AFP/Getty Images)
那麼除了歐洲,日本也不甘落後,經過近一年的等待之後,2019年11月22日,日本野村證券就宣布,由其控股的合資證券公司「野村東方國際」正式開業,它也是2019年首家開業的新設外資控股合資證券,野村方面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要實現100%的控股,可能他們還是想藉助 中國本地的一些資源。
在全球疫情還在蔓延的情況下,這些外國的投行們也沒有停下擠進中國的步伐。今年3月20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就在上海舉行了開業儀式。至此,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美國摩根大通在中國就有四個投資實體,除了由摩根大通51%控股的摩根大通證券和100%控股的摩根大通銀行之外,他還包括上投摩根和摩根大通期貨兩家的合資公司,所以摩根大通目前已經集齊了4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牌照、證券自營牌照、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保薦這四款牌照。看得出來,他們是準備在中國大幹一場。那麼上面我們已經提到,全球三大頂級的金融機構已經進駐了中國,那麼美國兩家頂級的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在3月27日終於也加入了外資控股的大軍。高盛在美國有「影子財政部」之稱,在全球的金融市場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而過去20多年來,高盛一直在積極參與中國的資本市場。
位於紐約時代廣場的美國投行巨頭摩根•斯坦利公司總部(圖片來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至此,全球五大國際投資銀行全部都獲得了中國證券業的控股。而去年以來,中國國務院先後修改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這兩部法規,放寬了很多設立條件,也取消了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這樣的一個限制。可以說,全世界一大部分銀行和保險公司已準備紛紛登陸中國市場。
那麼,中國金融業去年集中出臺很多政策,主要有兩大原因。為什麼選擇在去年到今年來實行這個金融開放政策呢?為什麼以前20多年都不實施而現在卻突然開始著手了呢?我覺得中方主要有兩大考慮。首先是美國發動的貿易戰的壓力,因為金融、保險、證券行業是美國的優勢行業。美國當然希望中國能遵守在入世時候的承諾,對承諾開放的行業如期開放,如果美國的金融公司能進入中國賺取利潤,這樣就可以彌補美國的貿易逆差,那逆差失控的局面就會大大的緩解,所以貿易戰壓力非常大,這是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中國事實上做了一些妥協和退讓。那麼第二個原因,主要是中國政府他也有自己的算盤,因為在貨物和服務貿易上受到美國的壓力非常之大,所以他們希望另闢蹊徑,通過吸引外國金融資本直接投資來吸引更多的外資再流入中國,緩解經常項目之下貨物和服務出口減少所帶來的衝擊和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打擊。通過緩解這樣一個壓力,來維持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
而川普(特朗普)的貿易戰,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和中國的算盤是不謀而合的。川普希望中國開放金融市場讓美國的金融公司進來,那麼進來則必然會帶來資本,對不對?那中國正好需要他們帶來註冊資本金。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確實是在下行,外資流出也在加速,那麼這個時候,他寧願犧牲部分的金融自主權來維持它的外匯流入,這也是非常值得的。畢竟,外匯才是王道!在這個時候,中國開始鼓吹招商引資的政策,開始放寬外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比例的限制,來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讓金融機構流入中國,我覺得這是中國的一個打算,同時呢,你看從去年到今年,很多國際知名的企業也是開始進入中國。如Paypal、特斯拉(Tesla)、好市多(Costco)等一些美資企業也是在這兩年紛紛進入,再加上最近的國際五大投行和一些知名的保險公司先後進入中國,所以這正是中國政府在塑造一種外資還在持續流入中國這樣一種虛假繁榮的景象,來吸引更多的對中國政治經濟情況沒那麼深入瞭解的企業來中國投資。我覺得本質上就是一個忽悠圈錢的目的。按理說像高盛和摩根大通等這些企業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摸爬滾打的上百年的,可以說都是精的可以捉鬼的一些高管。他們企業的一些判斷風險的方法應該非常健全的,應該是不會受騙的,但是他們現在還是進來了,那麼背後肯定有他們自己的考慮。按照李嘉誠的說法,投資其實就像吃魚,只吃魚的身子就可以了,魚的頭和尾是不一定吃得到的,因為頭來的時候你可能沒有判斷準確,尾巴要離去的時候你可能捨不得丟,最後把自己卡住了,對不對?
中國40年的經濟繁榮,入世之後的黃金20年裡,中國沒有讓這些外資進來,沒有讓這些華爾街的大佬們進來,那麼現在他的經濟不行了,忽悠你們進來做招牌,和瑞幸在美國圈錢的套路其實是一樣的,就是一個騙局。為什麼大家都看得明白,而這些投行的高管卻看不明白了呢?其實也不是他們不明白,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太想得到了。40年都沒有得到,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對不對?可以說這是一種情結。其次,中國經濟本來現在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市場還是非常誘人的,只要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那種崩裂、閃崩或者自由落體式的下墜,那麼對這些投行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這些個投行還相信在中國市場它還可以賺到很多錢,畢竟有這麼大的經濟體量,有14億人在這裡,對不對?說白了,這些投行還是對自己太自信,他們覺得就算中國經濟在衰退,他們最後還是可以賺到錢的,並沒有對中國徹底悲觀失望(至少沒有像我這麼悲觀),所以兩種因素結合下來,他們還是扎堆擠進來了,就算這是最後的晚餐,他們覺得也要大吃一頓,變個飽死鬼吧! 那麼,只要看一下德國、日本、臺灣的例子就能明白。這兩年,像日本企業、德國企業、臺灣企業,他在換匯撤離的時候,可以說遇到的障礙是非常的大。日本需要派商會組團,上百人的代表團來中國和中國政府的談判,讓中國政府簡化日資企業撤離換匯的手續,放行日本企業。這就是一個例子。還有像德意志銀行(Deutche Bank),它出售中國資產換得的外匯遲遲匯不出去,一直被中國的外管局給卡住,可以說拖延時間還比較長,而且很多台資在 撤離的時候,也還要再被薅一次羊毛,就是政府各種限制條件,要最後再薅你一把,這些都是前車之鑒。其實,對中國政府的手段,大家應該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但這些投行還是在這個時候擠進來,可以說是不怕死的,他們是否會像那些在災情中回來的留學生一樣,回來只是一張單程票,進得來很難出得去,這個確實不好說。當然,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那些受騙的人很多都不是無辜的,只有過度貪婪的人才會被騙子利用。比如像特斯拉的馬斯克,他搞科技確實是個天才,但是搞政治、搞投資一直都是虧損的,說到底還是眼光和判斷出了問題,缺乏識人之明。目前,特斯拉可以說是欠了一屁股債,企業的業績是不斷的虧損,這個時候發債投資中國市場,無疑是想放手一搏,妄圖借中國來翻盤,可說是典型的賭徒心理,結果肯定會輸得很慘。還有 一些企業,看到同行在中國賺了錢,心裏就痒啊,也想進來撈一點錢,比如說好市多就是一個典型。在中國入世之後的近20年你不進來,那麼現在看到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國際零售巨頭,賺得盆滿缽滿,他心裏就痒了,去年在上海開的一家店,試圖搶佔三家零售巨頭撤離中國留下的市場空間。打個比方,這就像股災之前的5000點開始入市買股票一樣,也像從去年才開始投資房地產。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處境就是韭菜的命運,因為資產買在了高位,或者進入一個國家的經濟週期的下行週期進來,注定是虧損、賺不到錢的,你看現在中國市場像這樣搞了兩個月之後,好市多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
但整體來說,不管是金融企業還是實體企業,現在進來的還是少數,出去的還是佔絕大多數,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這些進來的企業再給他們輸血,客觀程度上是在幫助緩解中國政府的危機,這也是客觀的事實。這些進來的企業,他們從來不想想,那些深耕中國30年的企業都不約而同選擇在這兩年了大幅度的拋售中國資產、關門離開,這麼做一定是有他們的原因的。不是中國的投資環境出了問題,就是中國的消費能力出了問題,很顯然沒有錢可賺了,那不走幹什麼呢?好市多選擇在散場的時候擠進來,新鮮勁過了之後,必定是業績的慘淡,最終能否將老本帶回去,可以說都是未知數。
這一眾企業基本上都以美國企業居多,其中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是標準的「白左」,還抱著貿易全球化、人類大同的終極理想在搞投資。對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政策,對中共控制下的中國,可以說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這次疫情在全球的擴散,美國在疫情爆發前期一直相信中國政府的數據是「透明的」,相信「不會人傳人」,就是他們對中國政府缺乏瞭解的一個很好的證明,說明他們對中國政府認識上還處於一個非常淺的層面上。而一個掌握這麼多資源的政府都尚且如此,那麼其他的市場主體像這些企業,可以說對中國實情的認識就更談不上什麼深度了,他們都還沒有跳出「就市場看市場」這樣一個狹隘的視野。在中國,你單純的看市場是不行的,你不懂政治是談不了市場的,你是判斷不准的,也是賺不到錢的。有的朋友就對我說,建議我脫離政治來客觀地談財經。但是大家想一想,在中國這樣一個黨政經一體的國家,你脫離了政治,你怎麼談財經啊?中國本身就不是一個市場行為,它的很多市場行為政策,都是有政治目的在裡面的,你說你不談他的政治動向和取向,怎麼判斷的准中國的市場走勢?
所以在中國,如果不瞭解中國的政治體制,你永遠都判斷不清楚中國市場的走勢,判斷不准資產價格起伏的週期,那麼最終結果必然就是一地雞毛,你不斷的虧錢,不斷的出錯,最後可能還會將自己的人生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這70年來,美國在關鍵的節點上對中國的戰略可以說是一錯再錯,最終將中國從一隻喝奶的小老虎,基本上養大成了可以橫行世界吃人的叢林之王,今天美國出現的一切後果其實都是他們該承受的,就像當年英、法要承擔納粹的苦果一樣。
那麼,今天(截至4月5日)美國已有33萬多人中招,9000多人去世了,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珍珠港和911死亡人數的總和,這又何嘗不是這麼多年美國對中國採取綏靖政策的一個苦果呢?只是啊,現在到了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都說是美國和中(共)國徹底決裂的時候了,必須要下決心了。如果美國還繼續游移不定,繼續手下留情,繼續被中共「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這個木偶線給吊著,那麼可以說自獨立戰爭之後,美國最黑暗的時代也就要到來了,全球將迎來一個比二戰更黑暗時代——真希望我是想多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