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一邊治水,一邊以山川為界重劃九州。(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其中有豐富的地理史料,九州劃分,山川脈絡,治水始末,土田等級,貢賦多少,道途遠近,華夷界域,無不包舉,所以今人將《禹貢》歸於地理文獻。但其實《禹貢》的性質並不純屬於地理類科普文獻,它更加是一段上古歷史,記載的是與大禹治水直接相關的諸項功業。
1、禹別九州
據有文字可考的史料,中國至少在黃帝之世就是被劃為九州。到了堯帝的時候,遭遇了一場懷山襄陵的大洪水,原九州的地貌都被改變。所以大禹一邊治水,一邊以山川為界重劃九州,這九州按治水的先後順序說來,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2、恢復祭祀
《舜典》有載「望秩於山川」,說的是上古之世按尊卑等級望祭山川的大禮。堯帝之世的那場洪水,氾濫江河,衝上高山,人們也不再祭祀山川。大禹治水「奠高山大川」。高山,是指嵩、岱、衡、華、恆這五嶽,大川是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這四瀆。大禹確定山川的差秩等級,祭祀之禮從此恢復。
3、制九州貢法
禹別九州之後,另一項重大功業則是制九州貢法。所謂「貢賦」,自上稅下叫作「賦」,從下獻上叫作「貢」。賦是田賦,即田地中生長的穀物。貢物則通常是當地特產,納貢者,可遠及於四夷,而納賦者,只在中邦,或曰諸夏。大禹將土地按品質劃為上中下三等,再根據當地物產,「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貢賦之差」。
4、劃分五服
大禹將四海之內,按其遠近,分為五服。即以王城為中心,外五百里為甸服,再五百里為侯服,再五百里為綏服,再五百里為要服,再五百里為荒服。這五服中,甸服侯服綏服為中國,或曰中邦,或曰諸夏,要服荒服為四夷。五服之外則是夷狄戎蠻,亦即古人常說的「四海」。五服劃分不僅確定華夷界域,且與貢法密切有關,不同區域貢賦要求各不相同,大抵原則為近重而遠輕。如甸服離京師最近,故而五服之中,以甸服納賦最多。
5、禹功如天
由於大禹之功,使得中國以至五服之外的南北之地,咸能與聞天子威聲文教,時來朝見,可謂功加於四海。所以堯帝以玄圭賜禹。天之色為玄,以示禹功之大,成天之功也。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