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昇效率 善用蕃茄工作法(組圖)


你曾被時間追著跑,被開會追著跑,眼看時間不夠,不得不放棄原本想做的事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原理與功效

誰不曾在工作的截止期限前感到焦慮?誰不曾想把工作拖延,搞得進度落後?誰不曾被時間追著跑,被開會追著跑,眼看時間不夠,不得不放棄原本想做的事?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Baudelaire)在詩作〈時鐘〉(The Clock)寫道:「莫忘時間乃貪心的玩徒,回回奪得貨真價實的勝利!」這就是時間的本質嗎?或者,只是時間的一個面向?一般而論,為什麼大家在時間運用上有這種問題?這種時間匆匆流逝的焦慮來自何處?

談到定義時間,還有定義時間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思想家、哲學家及科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失敗。這類叩問必有局限,從不完備,很少人當真提出什麼真知灼見。不過,時間似乎具備兩個息息相關的層面:

持續流逝。時間的抽象層面,帶來衡量時間的習慣(秒、分與小時)、像空間維度般以軸線代表時間的做法、事件長度的概念(時間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以及遲到的概念(再次是時間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

事件接續。時間的具體層面,一個個依序上演的事件:起床→沖澡→吃早餐→讀書→吃午餐→睡午覺→玩樂→吃飯,在一天的最後上床睡覺。小孩先有這個具體概念,再發展出時間在事情背後流逝的抽象概念。

按這兩個層面來說,造成焦慮的是持續流逝。這在本質上難以捉摸與定義:時間流逝,朝未來而去。如果按時間的流逝衡量自己,我們會隨分分秒秒愈趨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垂首落敗,失去成就事物所須的生命衝力(Élan vital):「2 小時過去了,我還沒大功告成;2 天過去了,我還是沒大功告成。」我們變得耗弱,做事的意義不再清楚。事件接續的層面似乎較不導致焦慮,有時甚至一個接一個,帶有節奏,帶來平靜。

番茄工作法的目標


番茄工作法的目標是以簡單工具及方法提升效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番茄工作法的目標是以簡單工具及方法提升效能(對你和團隊皆然),功效如下:

1. 減少持續流逝的焦慮

2. 藉削減干擾來提升專注程度

3. 提升對個人決定的留意

4. 持續激發幹勁

5. 支撐達成目標的決心

6. 在質與量兩方面增加評估能力

7. 改進工作方式或讀書方式

8. 促進努力克服難題的決心

●簡單有效的經典理論

番茄工作法是基於三個要點:

1. 以不同方式看待時間。不再抱持著持續流逝的概念,從而降低焦慮與提升效能。

2. 善用頭腦。我們能夠學得更好,思慮清楚,全神貫注。

3. 簡單易用。這套方法簡單不複雜,但有助持續專心致志達成目標。相較之下,許多時間管理工具的缺點在於疊床架屋,反把工作變得更複雜。

番茄工作法的發想來自下列概念:「時間箱」(time boxing)、英國心理學家博贊(Tony Buzan)等人提出的心智工具, 以及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動態原理。談到組織目標與事項,相關概念詳見美國作家吉布(Tom Gilb)的書。

【續】蕃茄工作法 讓時間的流逝更有意義
 

本文整理、節錄自法蘭西斯科‧西里洛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25分鐘,打造成功的最小單位,幫你杜絕分心、提升拚勁》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本文留言

作者法蘭西斯科‧西里洛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