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有認同自己身份的自由(圖:美國之音)
【看中国2019年12月15日讯】「香港對我來說,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很新奇的地方,因為我感覺它好像和更加廣闊的世界的關係更緊密一點。」
黎明—上海出生、成長的80後女性,08年因學業移居香港,現任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對於香港面臨的問題以及身份認同有著她獨到的見解:「我來了香港之後,可能住了幾年之後,開始慢慢更加意識到,在這個自由的環境裡面生活久你是會習慣這種自由的感覺的,就是突然之間你意識到,回到內地的時候我需要留意一下自己講話的內容,要小心一下。突然之間意識到,原來我這麽多年在這邊住,原來我已經沒有在這樣審查自己的思想了。所以我覺得香港自由的環境、寬鬆的環境,是一個很值得珍惜,也很難得的一個空間。」
她說,只可惜這個環境現在萎縮得很快。
「它不僅是源自於外部的力量,其實由於外部力量導致的,大家裡面的這種情緒和對立,其實也使得它內在、內部空間都縮減。」
自香港6月的反送中運動,黎明本人積極參與。
她在參加美國之音香港風雲節目時說她鼓勵年輕學生們學會包容不同意見:「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要與不同觀點的人共容,我們要嘗試在不能改變對方的情況下也要學會尊重和接納別人不同的意見,我希望不管哪一方都要在課堂上學會這一點。」
近年來香港社會出現著重「香港人」而不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觀,中國當局下轄的媒體,多次加以批判,甚至認為與「港獨」無異。
對於身份認同問題,黎明則認為純屬個人自由,但當中也有社會脈絡影響的因素。
她認為,港人是以這樣一個身份來動員政治力量,藉著這個身份來引起「我們是這個社會的一員」的共鳴,以此來守護這個地方。至於說是否認同這種看法,黎明認為處於高壓底下的人,這是自然反應。
「如果說中央覺得香港這個就叫港獨,或者你稱自己香港人就是港獨,那這個所謂的港獨,其實正正就是中央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自己產生出來的。他如果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高壓,其實不知道要過多少年才會有一個這麽強硬要對抗的,放在對立面的一個所謂的香港人的身份、政治性的香港人的身份存在。所以它基本上是自己創造出了一個港獨的身份。」
她認為,兩地的摩擦根源其實來自政治制度。目前香港的社會管治架構中,已預留「後門」給中央作遠距離調控,然而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制度,香港的特首有多大的自主空間,完全取決於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在2003年特區政府試圖就《基本法》23條立法時,初次浮現。
根據香港《基本法》,特別行政區應就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等行為自行立法禁止;在2002年,中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表示中央政府希望香港盡快落實有關法案。話音剛落,港府隨即頒布立法相關的諮詢條文,這一舉措也被視作港府對中央要求的積極回應。然而2003年7月1日,50萬港人走上街頭反對立法,相關條文最終黯然撤回。
港人有認同自己身份的自由
對於身份認同問題,黎明則認為純屬個人自由,但當中也有社會脈絡影響的因素。她認同在回歸之後,北京希望港人能夠有一個國民身份認同,因為對於政權而言,這是一個最有力的武器,「因為這樣的一個身份可以被任意地,在任何場景下運用和調動起來,為這個國家的一些議題或者它的一些論述去服務。」因此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地方身份認同就會成為中央眼裡的潛在威脅。
「因為一個地方的身份認同就會有地方的文化,帶來地方的一種團結的力量、社會動員的力量,也會產生一些論述是基於地方的利益和訴求產生的,那這些東西全存在的情況底下,有的時候就是中央要統一去規劃,把你放在一個規劃裡面相對來說就難一點。」
她舉例指,上海在90年代初期曾非常嚴厲地推行普通話教學,當時學校及廣播電視中,不允許使用上海話,直接令一代人的滬語水平直線下降。然而她認為,語言作為承載地方身份的重要載體,在消除後,原有的地方身份亦會被沖淡瓦解。目前香港也有「推普」以及加強國民教育的例子,「其實都是希望能夠一方面用普通話來代替地方語言,使得你的地方身份認同弱化,另一方面在進行國民教育,強化你對於國家的認同,其實你的這個身份,如果你拿到了這個國民身份,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且這個『中國人』的理解是在這個政權下面,要以『中華民族』作為一個主體,以『國家利益』為最高這樣的一個中國人身份,那你接受了這個身份,你其實就是等於順服於一個中央權威的一個主權、統治。」
港人動用本土身份反抗
黎明認為,在中央推行相關政策的情況下,香港人明顯感覺原有的身份要被剝離,甚至語言亦會被拿走。這種壓迫感加強港人的不安,同時周邊社會政策以及在民生上的衝突,因此就會產生一種抵抗,甚至是抗爭的情緒,以抵擋這種自上而下強加與身的國民身份,這樣的背景,致使現在社會上「香港人」身份的出現,以及年輕一代對這個身份的認同感。「它其實是非常特別的一個處境底下,他被建構出來,希望對抗一個自上而下的國民身份的媒介。」
(原標題:本土意識不等於港獨:一個中國大陸新移民的香港身份認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