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人論知恥(圖)

 2019-12-03 07: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
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孔子說:「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即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孔子還說「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大意是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懂的羞恥,才能自省自勉。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

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大意是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動,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

孟子還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孟子.盡心上》),大意是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感,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呀!

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是很容易的事。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能夠有勇氣改正,那還為時不晚。如果安於羞恥,或者不覺的是羞恥,反以為是榮耀,那就不可救藥了。

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子語類》),意思是一個人有了羞恥心,就不能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人有了羞恥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慾望的驅使。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

明朝學者呂坤在《呻吟語.治道》中說:「五刑不如一恥」,即再嚴酷的刑罰,也不如讓百姓懂的一個「恥」字。呂坤認為,教育人懂的廉恥要比重刑更重要。人的道德提高了,知道了什麼叫羞恥,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這比犯了法再來處罰更有效。因此,儒家一貫主張教化為先,懲罰在後。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