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今天誰最應該反思「十月革命」?(組圖)

 2019-11-30 09: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天誰最應該反思「十月革命」?
2013年,烏克蘭民眾推翻列寧塑像。(圖片來源:gettyimages)

一百年前,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用政變的方式推翻了向憲政共和過度的臨時政府,隨後又用刺刀解散了他自己許諾的、世人翹首以盼的立憲會議、用血腥斷絕了一切通往憲政共和的道路,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場所謂的「革命」不僅給俄羅斯帶了大災難,大屠殺、大飢荒和殘酷的內戰,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種極其可怕、而欺騙性又極強的專制制度,並且把這種意識形態、革命和制度,像癌細胞那樣擴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給那裡的人們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國、東歐、北朝鮮、柬埔寨就是其中的重災區。

今天誰最應該反思「十月革命」?
1917年,列寧煽動「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俄國政府。(網絡圖片)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由蘇聯共產黨一手建立起來的,它的活動是由蘇共的盧布支持的,他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由蘇共一手制定的,甚至它的中央政治局成員也是由蘇共決定的。除「長征」期間聯繫中斷外,在歷次歷史的重大關頭,中共的決策都是由蘇共製定的。如當年的「土地革命」、殺鄉紳燒房屋、建立工農兵蘇維埃、1927年後的一系列起義暴動和割據、內部血腥的肅反和清洗、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1945年後何時談判何時開打、以及1949年「共和國」的方針政策等等,無一不是在執行蘇共的指示,無一不是唯蘇共的馬首是瞻。

今天誰最應該反思「十月革命」?
1950年代,中共鎮壓並處決所謂「反革命」。( 網絡圖片)

1949年後中國發生的許多大的政治災難,如暴力土改、鎮反期間的大屠殺、大規模迫害知識份子的「反右運動」、餓死幾千萬人的三年大飢荒、天怒人怨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制度、以及後來的「文革」浩劫,追本溯源,都可以追到100年前在俄國發生的那場「革命」。

十月革命」74年後,那場「革命」建立起的制度和國家終於走到了頭,蘇聯這個紅色的龐然大物轟然倒下。從那以後,俄國停止了對「十月革命」紀念,代之以對那場「革命」的反思。人們發現,「十月革命」帶來的並不是什麼「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而是人類歷史的大災難。很有諷刺意義的是,今天俄國的國旗不是別的,正是當年被「十月革命」推翻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國旗。

10月31日,紀念蘇聯政治迫害時期遇難者的「悲傷牆」在莫斯科揭幕,俄總統普京出席揭幕儀式並發表講話。他說:

「對於我們所有人,對於未來的世代來說,瞭解並記住我們歷史上這一悲慘時期是非常重要的。」

「當時各個階層、全體人民:工人、農民、工程師、軍官、宗教界人士和國家公職人員、學者、文化界人士都遭遇了殘酷的迫害。大清洗不吝惜人才,不吝惜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不吝惜對祖國無限忠誠的人,每個人都可能以杜撰的、荒唐的罪名被指控。幾百萬人被控為「人民的敵人」,被槍斃或遭受精神折磨,飽受監獄、集中營和流放之苦。」

「這段可怕的過去不能從民族的記憶中抹去,尤其是不能以任何方式、以任何最高的所謂人民的利益為名而正當化。」

「政治鎮壓對於我們的全體人民、對於全社會來說都是悲劇,是對我們的人民的沈重打擊,包括它的根基、文化和自我認知。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在承受著這種迫害的後果。」

今天,列寧像被拉倒了,柏林牆被推翻了,但那場「革命」所帶來的「主義」和災難並沒有結束,相反,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還籠罩在它的陰影之下。在俄國人已經反思了26年後,中國卻仍然在紀念「偉大的十月革命」,仍然死守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的那種奴役人民的主義和制度。在中國,憲法仍然是一紙空文,「人大」和「政協」仍然是擺設,書報檢查和言論控制仍在進行,政治指控、折磨、鎮壓和迫害仍在繼續,對人權的粗暴侵犯以及對人類政治文明準則公然的踐踏,仍然是司空見慣的事。一句話,普京說的「悲慘時期」仍在繼續。

中國人恐怕是最不善於記取歷史教訓的民族了。

只有在中國人開始反思上個世紀的「革命」歷史時,中國才有希望。

(原文有刪節,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和立場)

責任編輯: 蘭雪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