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以人體作為一個宇宙來看待人事,顯示其視野之寬廣以及思想之深度。(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孫思邈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東方醫學家,更是一位悟道者。他以人體作為一個宇宙來談人事,顯示其視野之寬廣以及思想之深度。
唐朝詩人盧照鄰在向孫思邈尋問了有關治病的問題後,他又向孫思邈尋問了有關世間之理。孫思邈回答他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苟。」盧照鄰更進一步向他表示了願聞其詳的意向後,孫思邈於是以將五臟擬人化的方式回答了他的問題:
「心乃五臟之元首,應該遵循規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之將領,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詩經》說:『好像走到了深淵的邊緣,彷彿踩在薄薄的冰層之上,這是小心。威武雄壯的武士,保衛著三公九卿,這是大膽。』
《易傳》中說『不因為有利可圖就返回去;不因為行仁施義就悔疚,這就是仁義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經》中說『遇到機會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
盧照鄰又問:「養性之理,要點何在?」孫思邈回答說:「天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艱難和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而能從危難中解脫出來的人,從來也沒有過。所以講求養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謹慎。自己謹慎的人,長期來必以憂畏為根本。
《易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憂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禍福的根本,吉凶的源頭。
所以讀書人無憂畏,仁義就不存在;種田的人無憂畏,糧食就不能增產;做工的人無憂畏,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和法則;做買賣的人無憂畏,經營就不能盈利;當兒子的無憂畏,孝敬父母親就不至誠;做父親的無憂畏,慈愛就不執著;為人臣子的無憂畏,就不能建功立勛;身為君王的無憂畏,國家就不會安定;因此養性的人,失掉了憂畏就會心思紊亂而沒有條理,從而行為焦燥,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
這樣的的結果就是,應該活著的卻死了,應該存在的卻消亡了,應該成功的卻失敗了,應該吉利的卻遇凶險。
憂畏就像水與火一樣,一刻也不能忘掉它啊!人無憂畏,弟子就會成為你的強敵,妻妾變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後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後是畏你自身。你不忘憂畏,就不被別人限制,自己永記憂畏就不受別人管束。
在小事上謹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懼眼前憂慮,就不害怕以後的磨難。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這些雄猛的動物都不會傷著你;各種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毀謗不了你;有毒的蜂、蠍也螫不到你。
瞭解了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以後,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之官,執掌藥局事務。孫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的遺囑是: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性畜。
他死後一個多月,面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起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畢其一生撰寫了《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後代。
責任編輯: 申思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