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紙幣是如何衝垮北宋王朝的?(圖)


宋徽宗時,奸臣蔡京太師主持朝政,大肆印刷紙幣,摧垮了北宋的經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提要:宋朝經濟繁榮,到了宋徽宗的時候,經濟依然很好,後來蔡京太師主持朝政,開始大肆印刷紙幣,把紙幣的流通地區擴大到全國,搜刮民間財富,終於把北宋的經濟局面引入了嚴重通貨膨脹的深淵中。

宋朝通貨膨脹嚴重,銅錢面值趕不上銅料價值,導致銅錢大量被人銷毀鑄造銅器。這其實是很反常的,因為市面上的貨幣量少了,缺錢的經濟應該表現為通貨緊縮,為什麼宋朝卻深陷通貨膨脹的泥沼呢?

答案很簡單,宋朝不僅有銅錢和鐵錢,它還印刷了遠比銅錢面值大得多的古代紙幣——楮幣。楮幣在短時間內緩解了宋朝的錢荒危機,但巨浪滔天的楮幣潮水也最終衝垮了大宋的兩代王朝。

從飛錢到交子:四川人有法子

中國是世界上印刷術的鼻祖,蔡倫造紙和畢昇活字印刷這兩大發明,使中國人很早就享受到了輕薄的紙張帶來的生活便利。但是紙張用於金融領域,卻已經是唐朝後期了。

在唐憲宗在位時,許多商人外出經商,隨身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非常不方便。於是發明出了「飛錢」,商人在一地比如京城把銅錢如數交給官府,官府給開具一張有效力的憑證,上面記錄著開具的地方和銅錢數目。商人只要帶著這張憑證到異地相關官府部門,就可以提取同樣數量的銅錢,用於購買貨物,銅錢就好像自己飛到了目的地一樣。這種憑證就是飛錢,相當於現代金融業裡的匯票。

飛錢使得商人們可以輕裝上路,交易更方便了,同時也減少了長距離的銅錢大搬家,減少了人們在交易中使用銅錢的數量,緩和了銅錢短缺的現象。不過,使用飛錢只是匯兌業務,它本身不是貨幣,使用完畢就銷毀,不進入貨幣流通領域,所以它並不算真正的紙幣。

在宋朝建立之初,滅掉了位於四川的後蜀國,把當地的銅錢運到京師,只留下鐵錢在當地流通,以此緩解新興王朝的貨幣短缺問題。此後,北宋朝廷甚至宣布,禁止四川地區使用銅錢,只能使用鐵錢,希望減少市場上對銅錢的需求量。

可是,鐵錢購買力太低下,按照北宋前期的貨幣兌換比率,一貫小鐵錢重6斤多,幣值卻只有銅錢的1/10。當時要買一匹絹,需要的小鐵錢的重量有30多斤。可以想見,人們日常生活因鐵幣的流通產生了諸多不便,商人就更苦不堪言了,想進貨100匹絹,竟然要用牛車拉著鐵錢去買。許多小額交易的買賣雙方一想到沈重的鐵錢,立刻打消了念頭,回家洗洗睡了。

迫於無奈,受飛錢的啟發,宋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訂立契約,聯合創立了世界首家發行紙幣的私人金融機構「交子鋪」,開始發行信用紙幣「交子」。交子一開始還是與飛錢類似,只是一種民間的匯兌憑證,並非真正的貨幣。後來,北宋政府介入了交子的發行之中,交子的發行由民辦改為官辦,並把交子作為貨幣強制推行,交子搖身一變,成了可以在四川市場中流通的貨幣。

世界上的第一張紙幣就這樣在四川人手中誕生了,而且北宋官府在發行紙幣之初,就顯露出了高度的現代金融標準,宋朝人知道紙幣雖然看上去一本萬利,但卻不能隨意亂印,畢竟這東西只是貨幣,不是財富,論實際價值,紙幣還不如銅錢,後者起碼有料。紙幣的發行必須要以一定比例的準備金作為基礎,以防人們大規模把紙幣兌換成其他貨幣時能夠應付擠兌潮。

由於紙幣誕生於北宋的四川地區,這個地區又是鐵錢的流通範圍,於是一開始宋朝人會預留一定數量的鐵錢作為準備金,然後再發行相當數量的紙幣,從面額來看,鐵錢面值約是紙幣發行額的二成八,也就是28%。我們今天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一般在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之間波動,幾乎不會超過20%,由此可見,宋朝剛發行紙幣的時候,還是非常謹慎小心的。那時候的造紙工藝不比現在,紙幣磨損得很快,北宋官府通常過3年就要再發行一次新紙幣,同時回收舊紙幣,以新換舊。

紙幣對於被錢荒折磨的大宋,真是一劑靈丹妙藥。上一篇已經談到,民間對銅錢趨之若鶩,收集起來熔化銅錢造銅器,使得市場上難見銅錢。其實,大宋的銅錢不僅是本國的法定貨幣,而且「一國所鑄,四朝共用」,在遼朝、西夏和金朝境內也是硬通貨,大家都處於一個貨幣體系中,類似於今天歐元在許多歐洲國家中充當法定貨幣一樣。大宋銅錢甚至還流向了不與本國接壤的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進一步導致了大宋境內銅錢嚴重缺乏的狀況。

銅錢缺乏,自然會引發通貨緊縮,但紙幣一發行,用少量的鐵錢準備金放大出面額巨大的紙幣,流通於世,立刻抵消了通貨緊縮的趨勢,市場上有了流通的貨幣,人們做交易也就更加方便了。

除了法定的楮幣這種紙幣,宋朝官府還發行類似於今天的匯票或支票之類的證券,有些證券有固定面額。拿著這些證券,人們可以在官營的部門領取到鹽、酒、茶、礬、香料等專賣品,類似於幾十年前中國大地上通行的布票、糧票、油票之類的作用。更有趣的是,大宋就連和尚、道士也有專門的證券,叫做「紫衣」或「師號」,他們可以用這種專用證券購買自己所需之物。紙幣一旦出現,人們就開始思如泉湧,發明出各種花樣的用法,方便自己的生活。

蔡京主持朝政 開始大肆印刷紙幣

紙幣絕對是劃時代的金融創新,但這個早產兒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有喜悅,也有痛苦和災難。任何貨幣都有自身的特性,紙幣也不例外,紙幣的「鑄造」過於容易,面額又可以隨意書寫,這讓紙幣好像是一匹性情暴烈的駿馬,騎手駕馭得當,可以日行千里,建功立業;但如果駕馭不當,直接尥蹶子把騎手摔翻在地。紙幣是福是禍,全看騎手的駕馭能力。

北宋最初對紙幣的使用很謹慎,嚴格遵守準備金比率發行,維護了紙幣的市場信用,所以從宋仁宗到宋神宗的50年中,紙幣幣值保持穩定,為大宋的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到了宋徽宗的時候,蔡京太師主持朝政,開始大肆印刷紙幣,把紙幣的流通地區擴大到全國,搜刮民間財富,終於把北宋的經濟局面引入了嚴重通貨膨脹的深淵中。發行紙幣時的準備金比率越來越低,準備金只有紙幣面額的1/60時,也敢開印;甚至到了最後,沒有準備金也照樣發行紙幣,洶湧的紙幣搞亂了北宋末年的經濟。

北宋末年,固然有遼朝、金朝大舉進攻的威脅,國家需要籌集足夠的禦敵資金。但也正是這個時期,蔡京幫助宋徽宗大辦花石綱,給皇上四處蒐羅奇石怪樹,滿足皇上高雅的藝術需求,卻搞得許多中產階級都傾家蕩產;方臘在南方揭竿而起,朝廷又要花錢去鎮壓。假如能夠把辦花石綱的錢用於禦敵,也就不必靠狂印紙幣來籌措軍費了。

民眾的財富也不是可以隨意屠宰的羔羊。大量的紙幣不僅帶來了通貨膨脹,還把市場中的銅錢徹底驅趕走了,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北宋民眾知道紙幣肯定會貶值,而且還會大幅度貶值,於是拒絕接收紙幣,手頭有紙幣的也盡快兌換成銅錢或實物,把銅錢壓在箱底存著。於是市場上紙幣充斥,銅錢難得一見,紙幣這種「劣幣」驅逐了銅錢「良幣」。

面對混亂的局面,北宋官府不得不宣布,民眾納稅時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銅錢;紙幣和銅錢的幣值必須按照某個固定的匯率進行兌換。可是,破壞紙幣信用的恰恰是北宋官府自己,它卻希望老百姓尊重紙幣的信用,這根本就是南轅北轍的金融政策,也向老百姓暴露了紙幣的信用已經崩潰的現實。

本文留言

作者波音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