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就像打太極一樣,四兩撥千斤,幾根針、幾味藥就能治癒疾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在大陸好多中醫習慣開大處方。網上看到一張中醫處方,是南京某門診部開的,竟然有78味藥,網友都在討論這到底要用什麼鍋來煎藥。還有北京某三甲醫院開出的一張總價約9000元的中醫處方,引起一片熱議。分析原因,首先是經濟效益,現在好多醫院的醫生收入和開出的藥費掛鉤,多開藥當然就多拿錢。還有一個是醫術不精,診斷不明,為了提高療效,只能多安藥味,亂槍打鳥,以期幸中。
好多中醫師開藥,都是按照病人的症狀開藥,也有一些按照中藥的藥理學開方。比如頭痛,馬上想到川芎、細辛、白芷等治頭痛的藥;胃痛就加烏賊骨、瓦楞子等制酸止痛的藥物;目澀、目赤腫痛等眼疾必加菊花、決明子等清肝明目的藥;身體哪塊疼,馬上加上延胡索來止痛;胳膊疼,加上桑枝、桂枝等;肩膀疼,加片薑黃。這屬於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如果病人的症狀單一,那藥方還不會太大。如果病情複雜,症狀繁多,開出來的肯定是大方子。
中國古代的醫生不是這樣看病的。醫聖張仲景在他寫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很多的經方,藥味少,一般十味左右,卻能用一兩劑藥治好病。經方為什麼那麼精練,就是它不是針對症狀去治療,而是調整人體的氣機,你抓住調整人體氣機這個根本治法,你再寫方子,你絕對不會寫出20味以上的方子來。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我們人體的氣也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等因素在不斷的升降出入運動中,這就叫氣機。一旦氣機運動失調,人體就會表現病態。而中藥和針灸等治療就是把失調的氣機捋順,病症自然就消失了。
古代有個成語: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你想讓鍋裡的水變涼,把鍋裡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這個辦法不但笨而且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有把柴禾撤掉。高明的醫生看病是不管症狀的,他會通過辯證抓住病機,用藥少而效果好,不針對症狀治療卻能治癒症狀。而且藥味多了,它們的作用會互相干擾,降低療效。後世有一種說法,藥過十三,百病不沾。
針灸也是這樣。常見到臨床上治療疾病,就是頭痛扎頭,腳痛扎腳,或者哪裡疼扎哪裡。病人痛苦不說,療效還不好。曾看過一個主任醫師給人扎針治療腦中風後遺症,一個病人扎了一百多根針,把人扎成刺蝟一樣,他把患者偏癱側能夠扎到的穴位基本都扎上了。我們都笑稱這是刺蝟針法,或曰插秧針法。這種針法不用中醫辯證,也沒有太多中醫技術含量。找一個西醫的護士扎,也會扎的很好的。
我的一位中醫老師說過,我們要做扳道岔的,不要做拉板車的。真正中醫治病就像打太極一樣,是四兩撥千斤的,幾根針、幾味藥就能撥轉人體氣機,治癒疾病。關鍵要辯證準確,順勢而為。
作者簡介:肖川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碩士畢業,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有十幾年中醫臨床經驗。
責任編輯: 亞靜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