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5家企業已經獲得了交易所的正式問詢。推進節奏之快,歷史罕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4月12日訊】中國科創板正在加速推進,截至4月9日,57家科技企業已經遞交材料並被受理,其中有15家企業已經獲得了交易所的正式問詢。推進節奏之快,歷史罕見。
按照目前的推進節奏,未來一旦正式開板,每年上市數百家科創企業,將會很快成為現實。大量的企業上市,對於資本市場來講,就好比一個商店大量的鋪貨和上新,自然會產生具有流行性的「爆款」、細水長流的「長尾」們和經過時間的檢驗後最終被下架的商品。
以科創企業為代表,大量的上市,一定會給資本市場帶來類似的效應。「爆款」和「長尾」是誰?一定是有增長,有持續成長的好公司。而那些靠著題材炒作的公司,最終將淪為博弈籌碼的「賭注」,他們的價值會隨著上新而加速遞減。
那麼在資本市場上,對於靠核心技術吃飯的科技公司,投資者如何分辨他們的未來呢?是不是有了硬核的技術,就一定能帶來更高的回報呢?
我們想舉一個經典的CD光碟的案例。上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完成了實驗室技術,60年代末,飛利浦的工程師把它進行了升級,後面就開始商業化,用於存儲音樂。
很快,飛利浦的工程師發現,生產500萬張的時候,單位成本需要3美元,1000萬張的時候,單位成本可以降到2.34美元,超過5000萬張的時候,成本直接降到0.69美元。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科技行業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學習曲線開始起作用了。一個技術,剛從實驗室出來,工人和產線都不熟練,因此,良品率很低,但是隨著產量的擴大,產線會迅速積累經驗,學習曲線到一個臨界點會快速下降,迅速地降低成本,讓有技術先發優勢的公司,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可是這個故事的結尾大家都知道了,獲得最大商業利潤的並不是飛利浦,甚至也不是索尼,因為數字音樂的市場實在太大了,技術一旦標準化,誰都能做,因為量太大了,誰都可以開足馬力生產,去加速積累學習曲線。更可怕的是,CD的技術標準每年都在升級,以至於後來的企業,直接投資上了第二代、第三代的生產線。科技行業有個特點,後來的生產線比你的老產線更便宜,同時效率更高。在這個規律之下,先發者的學習曲線效應瞬間清零,幾乎沒有任何壁壘了。
我們再來舉一個經典案例。中國有一家科技公司,生產電池起家,今天的新能源車做得也很厲害,但它當時真正有技術領先優勢的是電池。可是它2006年成立的電池業務,卻被另一家2011年才成立的電池公司超車了。這家新公司僅僅上市20天,市值就超過了老公司,要知道老公司可是電池+新能源車的科技集團啊!為什麼一度技術更先進,也更老牌的公司,就這樣被直線超車了呢?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技術公司,都特別保護自己的核心技術,不願意向同行或其他企業出售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作為電池,那就只給自己的車配上。可是只賣給自己的車,就無法驅動足夠大的量去銷售電池。如果銷量和規模不夠,就無法支撐更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和新的技術產線的投資,因此,一不留神,就會被更加愛學習,更敢砸錢的競爭對手超過。
科技行業的競爭,就是如此的殘酷。看起來昨日更加先進的技術和先發的優勢,一不留神,可能就變成了沙堆上的城堡。
最後做個小結,科技公司未來會加速大量上新,我們相信一定會湧現出更多優秀的中國的世界級科技公司,他們一定會成為市場爆款。而與之相對的,那些今天在市場裡還依靠概念忽悠投資者,完全沒有技術的公司,價值會加速衰減,別看它們今天可能還在被無腦炒作。對於科技公司,研發投入高只是入門必修課,有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對於投資者來講,加強學習,不熟不做,可能是在科技世界中行走江湖的防身錦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