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心平靜下來,首先要找出自己的真實情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透過觀察,培養對情緒的覺知力
不管我們是直覺反應,還是觀察,都會產生情緒。這些情緒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一個人若是無法感受到情緒的波動起伏,那跟死亡其實沒有兩樣。
我們無法控制大腦停止思考,再經由思考做出評斷。因此,並不是放棄評斷,而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多去觀察,努力學會區別哪些想法是來自於主觀評斷?哪些是客觀的觀察?當我們試著培養情緒的覺知力,就能察覺自己更真實的情緒,透過這樣的過程,練習讓心平靜下來。
情緒背後所隱藏的真實含義
誰都不想要有負面的情緒,總是盡可能地逃離負面的感受。尤其是「為母則強」的母親們,更不想要經歷那些會讓自己崩潰的負面心情,無論是悲傷、恐懼、不安、愧疚、羞愧……都想盡可能地躲得遠遠的。
然而,這些情緒並不是想躲就躲得掉,我們應該要學會的是,如實地接納自己。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因為我們還活著,活著就會思考,思考就會產生情緒。為什麼非得把這些情緒前面加上「負面」這兩個字呢?當情緒被冠上了「負面」的形容,又有誰會喜歡呢?
我們越是否定抗拒負面情緒,當孩子產生傷心、害怕、恐慌、憤怒、不安、害羞、丟臉……之類的情緒時,我們可能會試圖想要替孩子排除,甚至不允許他們有這樣的情緒出現。
過去,我曾經罹患過恐慌症。在恐慌症發病期間,我每天都在跟恐慌、不安的情緒對抗,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些情緒,不容許所謂的負面情緒出現在我的人生裡。但當我越是抗拒,越是避免不了,反而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情緒迴圈中。
其實,情緒並沒有好壞,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情緒,只是一種提醒。它會反映出我們對現況是否滿意?如果此刻覺得很幸福,就表示對現況很滿意;反之,則意謂著尚有不盡人意之處。
哄孩子睡覺時,倘若一擁孩子入懷,他很快就能進入夢鄉,看著孩子香甜的睡臉時,當下會感到很幸福喜悅。不過如果又是抱、又是揹,哄了兩個小時,孩子依然不肯入睡,此時不耐煩的情緒就會湧上心頭,也會覺得整個人像是快要被榨乾似的,身心俱疲。透過觀察情緒的起伏變化,可以察覺在那個當下,內心是否有某種需求沒有滿足?情緒只不過是想提醒我們,傳達這些訊息讓我們知道而已。
本文整理、節錄自《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一書
責任編輯: 聆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