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聖人都是極其嚴肅地對待天啟,一旦確認天意所向,那就堅決執行再無退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尚書・高宗肜日》中殷王武丁(即高宗)說,「王司敬民,罔非天胤。」意思是:繼承了王位的國君們都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人民,因為他們都是上天的子民。因為百姓莫不是上天的子民,古時國君的最大使命就是代為上天管理好一批一批從上天那裡派遣來的子民,那麼如何體察天意當然是作國君的首要問題,其次就是執行天意的問題。
必須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才能夠體察天意、能夠和上天神靈溝通,那麼國君的以德修身就成了根本。儒家把這一點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面的道理就是這麼來的。
古代,占卜是獲知天命的一種方法,不是大德之士斷難正確掌握占卜。天命之見,非獨見於龜蓍,也同時表現在臣民之中。古之聖人都是極其嚴肅地對待天啟,需要同時參照龜卜、筮占、臣議、民願、君心。一旦確認天意所向,那就堅決執行再無退縮。
《尚書・皋陶謨》中皋陶教導大禹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意思是:上天鑑察國君是用百姓的視聽為標準;上天獎懲是以百姓的好惡為依據。民心和天意相通,因此作為國君必須要在民意面前謙卑啊!古代君臣篤信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即來源於此。
那麼也就是說,百姓重視的心意也是天意的一種體現。因為民心十分重要,當時有用採風的方式察納民意,用以觀察臣子國君的得失,好糾正錯誤不當的政令。《詩經》所輯錄的「國風」部分,最早來源就是這樣的。
有多大的德,能知曉多大範圍的天意。因此官員的選拔任命也是根據道德的大小。有超過百人的德就做管百人範圍之內的官,有超越千人之上的德就做管理千人的官。九德具三者做大夫,九德具六者任諸侯,等等。
中華文明這個傳統不是誰發明、誰創造出來的,一切都有它的根源,而這根源都是極深的。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