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組圖)

 2018-11-24 18: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
(或稱,是一種桿端有尖刃的長柄武器),是中國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刺兵器,在漢朝時期便開始普遍運用於戰場上。(繪圖:志清/看中國)

清代詩鄭世元《觀槍法》

聞聲馳鐵騎,過影走金蛇。進退真神捷,盤旋任屈斜。

毫光團白雪,風雨散梨花。一氣如相貫,全身總被遮。

陰陽回地紐,狐媚遁天涯。彷彿陳安技,真堪任虎牙。

參考譯文:

聽那長槍舞動的聲音有如戰場上的騎兵奔馳,金光爍爍的槍影在我面前一閃而過有如雷電。

舞動的長槍進退迅捷神速,盤旋、屈斜遊刃自如。那寒光閃爍的槍影,快速輪轉、輪轉,轉出迴旋的白雪團一般,彷彿能驅動神靈的降臨;梨花槍翻飛有如在風雨中的雷電霹靂,令鬼怪懼怕。

一連串複雜多變的槍法動作一氣呵成,有如金鐘罩一般把舞槍人全身各部位都罩護住了。何等神勇!

槍法舞出雨雪團飛交織雷電霹靂,不斷在大地反覆迴旋,這正氣讓妖魔鬼怪遁逃無蹤。使槍者就如晉代勇猛的武術家陳安一樣,足以擔任安邦定國的虎牙將軍。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
明代所用的鎗:鐵鉤鎗、長鎗、龍刀鎗。出自茅元儀《武備志》。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
明代所用的各式鎗。出自茅元儀《武備志》。

題解及賞析

作者:鄭世元,字亦亭,自號耕餘居士。生平事蹟史料甚少,只知曾於清朝康熙至雍正皇帝時期考取舉人,與著名詩人陳梓交好,彼此常一起吟詩作對,為當時士人稱道。鄭世元著有《耕餘居士詩鈔》一書傳世。

槍是中國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器,在漢朝時期便開始普遍運用於戰場上,這首詩主體描述的是作者觀賞舞蹈家表演槍法之作,在漢字中「舞」和「武」二字同音,且系出同源。舞做為文用,是用於祭祀、宮廷的演出;作為武用,就是武功、作戰,而槍法也為武舞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首詩核心的精神,是以正氣驅狐媚為題旨,在藝術的描寫上以「聲影、陰陽」作為連貫。

文中開始便描述作者聽到在舞台上的鐵騎奔馳之聲,接著金蛇般的槍影就在眼前閃過,將槍法靈活、變化多端形容得淋漓盡致。

之後描寫進退、盤旋的槍法動作,寒光閃爍的槍影如滿天飛舞的白雪,而這一氣呵成的連貫動作就像個防護牆,防守得密不透風,讓敵人難以乘虛而入。

其中那出神入化的槍法彷彿能驅動神靈的降臨。文句「風雨散梨花」是倒裝句法,「梨花」是指長槍、梨花槍,就是正氣的化身,更是承題「觀槍法」的具體表現。

詩句中的「白雪」除了是描述景物外,也有一種解讀:《白雪》是古琴曲名,傳為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所作。傳說中他在演奏此曲時讓神靈為之下世,「白雪」隱隱意含著神助之意,使槍者的槍法有神助之正氣。

《淮南子・覽冥訓》:「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

之後又繼續描述槍法的高超,攻守兼備。最後槍法所展現的正氣交織著雷電霹靂,在反覆迴旋之間降妖除魔。唐代文人喬潭在其作品《裴將軍劍舞賦》中有一段:

風生兮蒨旆襜襜,雷走兮彤庭煜煜。陰明變見,靈怪離獵;將鬼神之無所遁逃…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
宋代所用的槍:搗馬突鎗、錐鎗、槌鎗。

使用槍者為何有神靈相助來嚇跑狐媚?
宋代所用的槍:環子鎗、素木鎗、鵶項鎗、太寧筆鎗。(以上圖片來源皆為維基百科)

詩句中描述大唐劍聖裴旻出神入化的劍法,足以讓陰暗與光明瞬間改變,讓低靈精怪驚恐逃逸。

時光荏苒,當年的劍聖已不在世,然而中華傳統的武術仍永久流傳,讓作者又見識了一段堪稱完美的武舞。詩中最後隱約顯現了作者對於武舞的觀感:作為一位舞蹈家、武術家所展現的技藝並非只是單純在技術、技巧上的精進,其體現的正氣更能降妖除魔,安邦定國。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