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生】學問深時意氣平(圖)


心平氣和是人生中最大的修養。(攝影:雲中君/看中國)

心平氣和是人生中最大的修養。我雖然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心浮氣躁,但是因爲修為不夠,時常被人世間的一些繁瑣小事所困擾。此時如果就事論事,事情往往很難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如果先靜下心來檢討一下自己的不足,調整一下當時的心態,頓時就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覺。

清朝乾隆年間的狀元、詩人和書畫家石韞玉(1756—1837)曾經撰寫過一幅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清代的鞏建豐對此評價說,「精神充實,文章方顯老到;學問高深,意氣方能平和」。由此可見,學問與識別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血性、心緒、意氣是無法平和的。因此,心地清淨還是浮躁,是一個人修行高低的真實展現。

心平氣和自能無憂無懼

石韞玉(1756—1837),字執如,號琢堂,又號獨學老人。清朝江蘇丹陽人,乾隆進士第一。官至山東按察使,有《獨學廬稿》等著作流傳。讀到他的那副對聯,我的心中生出了許多的聯想:能平意氣者,學問必深;若能意與氣皆平,則學識與修為臻於上乘矣。看一個人的修行有沒有功夫,只要觀察看他的心態,就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的修為了。

古籍《了凡四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落第的秀才深信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但是他去科舉考試卻沒有被錄取,於是大罵考官愚鈍,不會識別人才。此時正好有個道士在他旁邊經過了,於是就說他的文章一定不是上乘之作。這個秀才非常不服氣地說:「你根本沒有看到我的文章,為什麼說我的文章不好?」道士回答說:「看你這麽心浮氣躁,怎麼能寫得出好文章?」

一個人的修行深淺,學問高低,全部反映在他的文章風骨之中,選字用詞,表達方式和語言組織,都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學養和性情,當然在日常的言行舉止更能顯示一個人的才識與德操,世事真能看深看透,也就沒有難平之氣,意氣不生,自然也就無憂無懼,不驚不怒。真正有修為的人,說話、做事都很平和,不會咄咄逼人,不管與什麼層次的人相處,都是文質彬彬、溫潤如玉,給人以如沐春風的感覺。

厚積薄發 自我反省是昇華的階梯

孔子的《論語》中開篇說了兩種快樂,此外他又講了一種不要不快樂的情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當你得不到別人認可甚至被人誤解時,你不要心存怨艾。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很容易有一腔是非。即使是在某些方面確有特長,也不一定都得到認可。如果內心不反省自己或不注意修心,此時內心難免感到失落。然而,孔子卻認為如能做到無人理解時仍然不去怨天尤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還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也就是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你的德行才幹,你所要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的德行才幹。他勸其弟子顏回時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就是讓顏回碰上了合適的機遇就出來做事,沒有機緣就將一身真本事藏起來。《易・乾》中曰:「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即:有本事有學問卻沒有成名的君子,心胸豁達,一輩子隱藏起來也不會感到氣餒或鬱悶。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不可能人人遇到伯樂,不能因爲學問和一技之長沒有機會施展就心生苦惱,如此學問反倒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障礙。

因此,怨天尤人是一種非常負面的思維方式,也是人生修行中最大的障礙。只有在遇到挫折或出了磨難時,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驕傲自大的心態,才能使心靈真正地得到昇華。

本文留言

作者雲中君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