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存摺」是哪一個朝代興起的?(圖)

 2018-08-03 1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存摺」是哪一個朝代興起的?
現今「存摺」的前身,應該可以說是「書貼」、「文券」、「憑貼」、「券契」等物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Lu編猶記得小時候拿到「存摺」的時候,真的是有一點欣喜(畢竟事關金錢咩)。雖說尚未能親自去郵局辦理儲蓄、匯錢轉帳等手續,但總覺得拿著有著明確的金錢進出記錄的「存摺」,實在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但是,古人可有「存摺」?還是一出門時,總是得東塞西藏碎銀兩或銀票?

後來,Lu編才知道,古人為了避免因為攜帶金錢而遭遇變故,早就比現代人更早地發明了「存摺」。古代沒有信用卡,無法以輕便的一薄卡來付費刷卡,所以出趟遠門或出門辦事免不了攜帶較多的錢財,這時候他可就身處風險中了。他有可能遭遇小偷、強盜,所以古人才發明最原始的「存摺」,這樣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項危機。

「存摺」的前身

依據史料記載,現今「存摺」的前身,應該可以說是「書貼」、「文券」、「憑貼」、「券契」等物件,它們專門用來憑證彼此有立下約定的具體實物,也就是記錄了雙方單筆往來的單紙或折紙式的紙張。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信用機構則是南北朝時期的「質庫」,「質庫」的性質與典當業有些相似,它是由邸店衍生出來的、專門以錢幣為營,並讓人借貸以及提供存放貴重物品之用途的機構。據悉,它主要是唐朝中葉之後逐漸林立的,而在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就已經出現了櫃坊。

錢莊與其存摺

至於大家熟悉的錢莊,其雛形則源自明朝中葉的「錢肆」(又稱錢桌、錢店)。「錢肆」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民間信用機構。「錢肆」一開始只是兌換貨幣,後來才逐漸發展成存放貸業務,故產生了比較正規的存摺。待沿海貿易日漸發展,錢莊在明末清初之際已經形成兌換貨幣的市場,清朝中葉之際,錢莊則發展成足具相當規模的行業。

紀曉嵐即於《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三卷・槐西雜志三》中提及「錢肆」:「牛過一錢肆,忽向門屈兩膝跪,淚涔涔下,錢肆憫之,問知價錢八千,如數乞贖。」

關於錢莊的存摺,我們能知,它是屬於折疊式,比起現今存摺的外觀是為了告知大家它是哪間銀行、郵局,錢莊存摺更為美觀,因為它外頭有個精緻的硬板紙製作的抽插式封套,套子上邊還運用各種色澤的布料將之包貼、裝飾得相當美麗、亮眼。倘若將之展開,可以看到在存摺的右上角,有由發證一方所交付粘貼的每一枚壹到貳角的印花稅票,而從右到左則有縱式排列的記錄,它們是用工整娟秀的毛筆字所記載下來的款項與存取日期。

人們一看,即能立即知曉這是中國傳統的、約定俗成的書寫形式與書寫物件。因為它呈顯勻稱、整齊的折疊形式,故需要拉開來看,望著它很自然便令人產生意會,因此才稱其為「存摺」。幸好這時已經發明了紙張,否則若用笨重的竹簡,看大夥兒不累壞了才怪!做生意的人家更是得叫苦連天了,說不定人人三不五時都來個「韋編三絕」!

話說,雖然這種折疊式的錢莊存摺既美觀又方便,但隨著錢莊行業的衰敗,此存摺當然也就跟著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了,然而,它的名稱--「存摺」卻沿用至今。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