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新生精神康復會公布調查報告,發現香港約25%在職者有焦慮及抑鬱症狀,精神健康響起警號。(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6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新生精神康復會委託調查機構,在去年底為超過1000名在職成年人的精神及心理健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約1/4(24.3%)受訪者有抑鬱及焦慮症狀,以29歲以下年輕人情況最為嚴重。調查也發現,近半受訪者面對情緒困擾時,都不會主動求助。
《明報》報導,1008名受訪者中,有24.3%受訪者表示自己在2周內曾經歷抑鬱及焦慮症狀;而當被問到是否感到生活豐盛,例如是否有人生目標、身邊有人支持、對生活投入興趣等問題時,29歲以下年輕人的滿意度較其他年齡群組更低;而46.2%受訪者表示,當面對情緒壓力,並不會主動求助,更有23.1%受訪者表示完全不會求助。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麥穎思表示,年輕人的焦慮或抑鬱症狀可能與未能適應職場環境有關,例如從事低層或前線工作,對工作掌控感低,工作面對挑戰大,建議上司應該多支援新入職的年輕人。
香港人的精神壓力真的只是因為公司的支援不夠嗎?
有港民指出,自己最大的壓力來自高昂物價,以及「永遠都追不上的樓價水平」、「一屋難求」;也有港民指出,香港人在高壓下精神緊張,使職場風氣更壞,包括有「你的薪資包括了被老闆發洩」等歪理出現,「怎麼可能不抑鬱?」
港府統計處今年1月公布最新數據,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估計香港約有9.27萬個劏房,有近21萬人居住其中。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居住劏房中有超過5000人是經理、行政級人員甚至專業人員,而劏房居住者中約30%是25歲以下的青年。反映居住劏房的社會階層正在擴大,而劏房作為香港最廉租的房屋類型,其租金一再上漲,使基層市民越來越難負擔,也對基層、尤其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構成嚴重負擔。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去年10月發表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租金壓力及不良居住環境已經對基層租戶構成情緒及健康危機,當中45.5%租戶出現抑鬱症傾向、44.1%出現焦慮症傾向。他們居住在狹小、潮濕的空間,伴有鼠患、共用廚廁等問題,這些出租房屋租金過高,且租戶的水電費按照房東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計算,使他們終日惶惶不安,擔心出現突發事故,以及未能及時交租,對租戶的精神及情緒造成極大影響。
報告指出,香港基層人士住屋租金佔收入比例中位數高達34.5%,高於租金可負擔能力的國際水平。報告顯示,有45.5%受訪人士出現抑鬱症傾向,顯示居住環境及租金水平已經對香港人構成嚴重精神壓力。
多年來民間團體均指出香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基層市民生活壓力百上加斤。(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而中產人士亦不見得過得比基層好。香港市區樓房目前每平方呎價格已經超越2萬港元,購買房產意味著薪資的大部分都得用於還房貸,每月房貸動輒需要4萬元,對中產家庭也構成很大壓力,必須確保自己的工作不能丟,才能供得起房子。
目前一個香港青年如果從18歲開始申請福利型的公營房屋,由於供應不足,一般沒有特殊情況需要等候32年才能住上。
統計處公布的另一項數據顯示,香港約有250戶家庭,而居所則有270萬個,輪候公屋的家庭卻多達80萬戶。港媒曾形容,有關數據反映港府房屋政策錯配。聯合國早於1991年提出,住屋是基本人權,政府需要提供穩定、有基本設施、可負擔、適合居住及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住屋機會的環境,然而港府目前的房屋政策正在與該理念背道而馳,在與商界的「緊密合作」中,將房屋淪為謀財商品。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