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卷流香】王維與王昌齡訪得道高僧的同詠詩(圖)

作者:秦山整理  2018-03-16 06: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卷流香】王維與王昌齡訪得道高僧的同詠詩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圖片來源:pixabay)

天寶二年(743),王維同王昌齡、裴迪等人一同游青龍寺、訪高僧「曇璧上人」,眾人詠詩,各做詩一首。這些詩記錄於《全唐詩》中,因而流傳,其中又以王維和王昌齡的詩作最為精妙。

本文介紹王維和王昌齡關於此次探訪的詩作《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與《同王維集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五韻》。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詩、書、畫都很精通,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有「詩佛」之稱。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其詩又以七絕見長,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青龍寺位於唐長安城新昌坊內樂游原上,極盡登臨俯瞰之美。宋敏求在《長安志》讚曰:「北枕高原,南望爽塏,為登眺之美。」青龍寺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

唐代的多位皇帝十分尊崇佛法,佛教因而得到很大發展和興盛。長安城的佛寺之盛,更是空前。唐代佛教之盛不僅在國內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而且對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尤其對當時的日本佛教影響極大。青龍寺就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寺廟之一。

事實上,大唐盛世,氣象雄偉,是中華神傳文化的鼎盛時期,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達到巔峰。佛教、道教空前興盛,道教甚至被奉為國教。佛教、道教傳播範圍甚廣,信徒人數眾多。

大唐的眾多著名詩人、文人信天敬神,他們大多信佛或者通道,敬讀佛經或道經,參禪問道,打坐實修,許多人雖不出家但虔誠地在世俗中修行。翻開《全唐詩》,大唐詩人寫下關於修煉的感悟和心得的詩作有許多,見證著佛教、道教在大唐的興盛。

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並序

(唐)王維

吾兄大開蔭中,明徹物外。以定力勝敵,以惠用解嚴。深居僧坊,傍俯人裡。高原陸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園,中秀菩提之樹。八極氛霽,萬匯塵息,大虛寥廓,南山為之端倪;皇州蒼茫,渭水貫於天地。經行之後,趺坐而閑,升堂梵筵,餌客香飯。不起而遊覽,不風而清涼。得世界於蓮花,記文章於貝葉。時江寧大兄持片石命維序之,詩五韻,坐上成。

高處敞招提,虛空詎有倪。
坐看南陌騎,下聽秦城雞。
眇眇孤煙起,芊芊遠樹齊。
青山萬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源自《全唐詩》

高僧「曇璧上人」已經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了,真性顯露,他已經能從現實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受名利情的困擾,通達世外,洞徹事物的本質。他在禪定中,通過打坐實修,來克制情慾煩惱等這些外敵,定中生慧,慧悟大道,大徹大悟。此「智慧」乃成佛所需的特殊認識,是通過修煉而生之「慧」,非世俗之人所能具有。

高僧深居寺院,僧房能俯瞰臨近的村莊。寺院所處環境如人間仙境,祥和靜怡。四面八方的景物和地理方位:高原陸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園,中秀菩提之樹。八極氛霽,萬匯塵息,大虛寥廓,南山為之端倪;皇州蒼茫,渭水貫於天地。真是如意吉祥之聖地啊!

高僧「曇璧上人」往來於一定的地方,平時雙盤打坐,入定修行。有法事,就在道場做佛事;也會招待來禮佛的世人和香客。寺院居於高處,坐而不起即可觀覽四方之景,氣候清爽,即使沒有風也自感到清涼。

只要內心覺悟,所居之地就是淨土,高僧「曇璧上人」已得大道,我們寫詩將此記錄下來。詩人王昌齡和我在一起,他讓我為大家寫的詩作序言,我因此寫了詩序,也寫了一首五韻詩,為大家呈上。

從樂游原高處軒豁、寬敞的青龍寺望去,天空無邊無際。坐在這裡甚至可以看到南邊路上騎馬的人,遠遠的聽到長安城傳來的雞鳴聲。放眼望去,眇眇孤煙在遠處升起,芊芊草木是如此的茂盛。極目遠眺鬱鬱蔥蔥的青山和錯落有緻的村莊,夕陽黃昏,太陽於五陵的西邊緩緩落下。高僧「曇璧上人」的修行境界已經達到了不受世俗的欲求、妄念的侵染,心無雜念、心入空境,又怎麼會為眼前的景物所迷惑?

如何理解「得世界於蓮花」?

大乘佛教稱佛所居住的世界為淨土,據說佛有無數,故淨土亦無數。《華嚴經》謂報身佛毗盧遮那所居之淨土名蓮花藏世界。據稱,此世界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

唐譯《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靜堅固。」又蓮華藏世界亦用為諸佛報身(修得佛果之身)之淨土的通名。此句謂上人已得淨土。《維摩經・佛國品》:「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五韻

(唐)王昌齡

本來清淨所,竹樹引幽陰。
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圓通無有像,聖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會,靈異識鐘音。

(源自《全唐詩》)

青龍寺是出家修煉人的清淨之所在地,翠竹青青、曲逕通幽。寺院之外,碧綠青山,清幽雅靜。修行人心無塵垢,清靜無為。在寺院中,舒心安寧,讓身處紅塵的我們如此嚮往,真希望我們也能在這裡修行,真是身在紅塵、心在方外呀。

修行到高深的境界,能體會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實的、虛幻的,要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被人間的名利情所迷惑、不執迷其中。人都有佛性在,如果能夠走上修煉之路,通過修行,就能達到「聖境」,也就是解脫世間的一切煩惱,能洞察事物的本質,這樣就不會被外物所帶動,不會被名利情所牽絆。高僧「曇璧上人」就是這樣的修行人,他修煉的境界已經很高深了,我們這一行就是來探訪這位佛門高人。

佛門修煉之清靜地,天香繚繞,晨鐘暮鼓,敲醒迷中人!

何謂「圓通」?《三藏法數》卷四十六:「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聖境也。」

何謂「無有像」?佛教大乘空宗認為宇宙萬象都「非真像」,既非真像,亦即無有像。僧肇《不真空論》:「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像非真像;像非真像,則雖像而非像。」

何謂「聖境」?即圓通。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能修淨行,便可「即身成佛」,解脫世間一切煩惱,故曰「聖境不能侵」。

結語

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曇璧上人」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修煉的境界高深,已得大道。王維和王昌齡等人是專程探訪,拜見高人。《全唐詩》所錄的詩,記錄了這次珍貴的探訪,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盛唐的人心所向,那時人們注重道德,把修煉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信佛通道在民間極其廣泛,社會的精英階層普遍修煉,這是當時的主流。這也許是大唐能夠成為中華盛世朝代的一個原因吧。大唐,那個天朝盛世讓無數後人追憶、魂牽夢繞!

讀王維和王昌齡的詩,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盛世朝代,而且讓人對修煉心生嚮往,通過修行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至高境界。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圓通無有像,聖境不能侵!

參考文獻:

1.《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
2.《王昌齡詩注》,上海古籍,1984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