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應當要登高、賞菊的重陽節時,很多人會聯想到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017年十月二十八日是黃曆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提及與重陽節相關的詩作,大家幾乎會立即聯想到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的這一首七言絕句,明顯地揭示出重陽節的風俗與意義,值得人人念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的大意是:
我獨自一人成了異鄉客,每次遇上佳節就會加倍地思念著親人。
身處遠地的我知道兄弟都去參加重陽的登高習俗,大家都插戴著茱萸,唯獨少了我一個。
遊子遇重陽思親友
王維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應該是身在長安謀取功成名就,據《御定全唐詩錄・卷十三》所載,我們應可以推知王維寫這首詩時,正值「時年十七」。雖然說在繁華都城的年輕人容易受到花花世界所誘惑,或是喜歡在熱熱鬧鬧的地方四處遊歷,以增廣見聞。可是,對異鄉遊子來說,難免因為孤獨一身、無親友在旁陪伴而深感惶恐或寂寞。
看吶!此詩的首句,就以「獨」、「異鄉」、「異客」,揭開這位遊子的心境。畢竟是寂寥的一人待在不熟悉的領域內,豈能像在家鄉時那樣大大咧咧、不經過分戒備與觀望地隨意遊走。甭說指望碰巧有個好時機與「異鄉」的生人攀談開來,說不定連在「異鄉」的路上碰見認識的人要聊天都顯得過分生疏或只覺得彆扭、過於客套了。本該精鍊的詩詞卻又在同一句中出現了兩個「異」,即使王維不真覺得身處在不熟悉的境地是具有被隔絕在外的「異」,倒也讓讀者自個兒嗅出那麼一絲絲的寂靜冷清了。
有時候尚未外出,僅待在熟識之地,或僅僅是平時的閑散或忙碌之際,都不免發生突然思念起某位熟識之人的狀況了,那麼,一旦碰上人人都歡樂地相聚、開心地喧嘩著的佳節時,異鄉遊子孤絕一人的,又怎不會開始加倍地念想著家鄉親友呢?況且,這個佳節還是又稱為「敬老節」的「重陽節」,也就是古人很重視的、人人會選在這一天一起出遊登高的「登高節」。這種應該要歡樂度過的佳節,怎不令遠在他鄉的遊子暗自感傷。
不過,最兩句倒是挺特別的。王維並未直截說出自己這位異鄉遊子的思念之情,或是將周遭的熱鬧來與自己的寂寞心境做個對比,以加重遊子應該不會缺乏的鬱鬱寡歡,反倒是描述遠方的弟兄們應當是參與了以往的重陽的登高習俗,在再一次體驗了過往的插戴茱萸的習俗時,身邊就是獨獨少了一個他(王維)。
如何?是不是話鋒一轉,讓人覺得應該要哀愁要感嘆,會因為滿滿的濃烈思念而抱憾不已的人,應當是插著茱萸又與眾人一齊登高,但卻又缺了王維的共襄盛舉的王維的兄弟了。這時,遊子反倒成了淡然之人,冷靜地沉思著那些在家鄉進行著重陽習俗,但又應當在思念著他這位異鄉人的眾親友。
當該抱憾之人不抱憾,該孤寂的人不孤寂,是怎樣的一幅奇景?面對此吉祥佳節,應當是自己牽掛的故鄉親人,反倒讓自己如此不寂寞地思索著:「他們因為少了我這異鄉遊子而出現了遺憾」,如此一來,王維豈不塑造了重陽節的另一種另類景致!屬數有趣。
參考資料
辛農重編《唐詩三百首》(台北:地球,1992)
曉芸〈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
〈重陽節為什麼又叫老人節?〉
《御定全唐詩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