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將軍一生捍衛中華民國,令人肅然起敬!(網路圖片)
臺灣著名作家、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在《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中,詳述父親捍衛中華民國的畢生事蹟,令人肅然起敬!
北伐抗戰剿共 畢生捍衛中華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廣西桂林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一級上將,現代傑出軍事戰略家,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
白崇禧將軍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國共名家公認,甚至侵華日軍也尊稱他為「戰神」。
白崇禧一生參與了中華民國的興衰,他本人就是民國史的一部分。他戎馬大半生,文治武功,極盡輝煌。18歲以學生軍敢死隊赴武漢參加辛亥革命,成為締造中華民國的一份子。從此南征北伐,重大戰爭無不參與。
北伐期間,白崇禧被蔣中正總司令親選誠邀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兼任前敵總指揮,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被譽為「指揮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
抗戰期間,白崇禧在全中國率先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方針,成為國策和抗戰最高戰略,蔣中正明示白崇禧為其接班人。他參與或指揮淞滬會戰,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崑崙關攻堅戰,桂柳戰役。在日本人的戰史中,崑崙關戰役和桂林保衛戰是日本侵華戰爭中兩次認為中國軍隊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這兩次戰役的總指揮官都是白崇禧。
國共內戰期間,白崇禧督戰國軍在東北四平大敗並幾乎徹底殲滅林彪共軍;在大別山將劉鄧共軍由12萬人剿為7萬人,且蕺重盡失。1949年,在最艱難困苦的時刻,堅拒毛澤東30萬兵權的高價誘降,在湖南青樹坪再敗林彪共軍,與百萬林彪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堅定信仰中華民國 去臺灣求仁得仁
1949年年底,白崇禧毅然捨棄個人恩怨,與蔣中正再度「共赴國難」,於12月30日飛赴當時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臺灣,與中華民國共存亡。
白先勇表示,父親白崇禧一生都在為中華民國打仗,都在保衛民國。「他非常愛國,他以國家為前提,有時候他能為這個事情得罪蔣介石。」他非常敬佩父親從一而終,對民國的堅定信仰。「父親選擇的是民國,到臺灣去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白先勇表示父親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大陸淪陷,在臺灣一直到去世前,仍然不忘光復中華河山。
1949年,毛澤東和周恩來派遣多位密使,追到鄂、湘、粵、桂等地,多次企圖策反白崇禧投共,毛澤東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願意倒戈起義,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帶兵,如願起義,可繼續帶兵,建國後可讓他帶三十萬國防軍!」遭到白將軍「自古漢賊不兩立」的堅拒後,中共便對白崇禧進行多方詆毀污衊。毛澤東稱白崇禧「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政治上無遠見」。而周恩來在1965年迎接李宗仁從美國回北京時,又再次詆毀白崇禧說「白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
而大陸網友紛紛表示表示對白將軍的崇敬,緬懷他的文治武功,並認為白將軍拒絕信仰共產主義非常英明正確,不愧是諸葛孔明。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