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伐二十九】光復京津北京改北平 蔣介石率眾祭告國父(組圖)

北伐戰爭系列文章(二十九)

 2017-12-02 1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8
    小字

【北伐二十九】光復京津北京改北平蔣介石率眾祭告國父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率黨政軍要員在北平香山碧雲寺祭告孫中山先生。
(右起):張作寶、陳調元、蔣介石、吳稚暉、閻錫山、馬福祥、馬斯達、白崇禧。

1928年6月,蔣介石領導南京國民政府北伐四大集團軍,以摧枯拉朽,銳不可當之勢,打垮北洋張作霖政府(1913年-1928年),和平收復北京、天津,北洋安國軍中的奉軍大部退回東三省,北伐勝利成功。

京津收復 國府發表《統一宣言》

6月4日,國民政府正式委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委任閻錫山舉薦的商震為直隸省主席,委任白崇禧舉薦的馮玉祥部屬何其鞏為北京市市長。

6月15日,以譚延闓為主席的南京國民政府發表《統一宣言》,宣告全國統一「已告完成」,「軍政時期將告終結」,訓政時期將要開始。國民政府今後的任務是:對內實現三民主義,力行法制,澄清吏治,肅清匪盜,減免苛稅,裁減兵額;「根本破壞現時社會之組織,若共產黨等,亦必不容其存在」;對外願意與各國謀求「邦交之親睦」,對於過去「依合法手續所負之義務,始終未嘗蔑視」。

同日,國民政府發表《修改不平等條約宣言》,主要內容為:「國民政府所倡導之國民革命,其根本目的在於建設一個新國家,以謀國民之自由福利,以圖國際之平等和平。中國八十餘年間,備受不平等條約之束縛,此種束縛既與國際相互尊重主權之原則相違背,亦為獨立國家所不許。當今中國統一告成之際,實行重訂新約,以期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權之宗旨。國民政府深信一切國際間束縛解除之後,中國與各友邦物質上精神上互相援助,必能促進世界文化之進步。」

北伐成功 公推蔣中正祭告總理

6月14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在首都南京推舉北伐國軍總司令蔣中正(蔣介石)赴北京祭告先總理孫中山先生,並視察京津的一切。6月19日,又加推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參與祭告。

6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決定將北京改名「北平」,北京、天津改為直屬於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別市,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

據說,當時報紙上登載過這樣一副對聯,慶祝蔣介石領導北伐成功:「中正繼中山中原底定,北京改北平北伐成功。」

6月26日,蔣總司令率領中央委員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以及隨員張群、陳布雷、陳立夫等人自南京乘軍艦抵達漢口,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率當地文武官員暨各界民眾到江畔熱烈歡迎。蔣介石邀李宗仁一同北上,於7月1日抵達鄭州,會晤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7月3日,蔣總司令一行20餘人抵達北平郊外的長辛店,閻錫山、白崇禧等在京將領趕來迎接。

告慰中山先生 蔣介石率黨政軍主祭

【北伐二十九】光復京津北京改北平蔣介石率眾祭告國父
7月6日,(左起)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等人步入香山碧雲寺。

7月6日,祭告國民黨先總理孫中山先生的大典在北平香山碧雲寺隆重舉行。蔣介石「未明起床,澄心靜慮,迎接曙光」,非常虔誠。上午,蔣總司令、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鹿鍾麟等30餘人赴會。

祭告孫中山先生的靈堂布置莊嚴肅穆:上懸國旗與「精神不死」四字橫匾,門口交叉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民黨黨旗,靈柩前另置香案,上方懸掛中山先生遺像,旁豎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聯句。

【北伐二十九】光復京津北京改北平蔣介石率眾祭告國父
國民黨先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像和題字。

上午8時20分,祭典開始,首先奏哀樂,由主祭獻花,全體行三鞠躬禮。蔣介石主祭,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襄祭;與祭者有張靜江、李烈鈞、吳稚暉、白崇禧、鹿鍾麟、朱培德等黨政軍要員;此外,還有北平特別市市長何其鞏,北平政治分會與工商學界代表共數百人。

大元帥孫中山生前曾經兩次出兵北伐,因孫中山的廣東革命政府實際上僅擁有廣東一省之力量和資源,後方還有廣東陳炯明、鄧本殷叛軍騷擾破壞,雲南唐繼堯滇軍對北伐消極掣肘;而北洋政府擁有粵桂滇以外的廣袤地區和精良武器裝備的百萬精兵強將,結果孫中山這兩次北伐皆不幸以失敗告終。北伐統一中國,實現「三民主義」,便成為中山先生的未竟遺願。

如今蔣介石領導全國革命軍,歷盡艱險,浴血奮戰,終於打垮北洋軍政府,收復平津,獲得北伐成功。在祭典上,河北省主席商震代讀祭文,以北伐成功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靈。商震讀畢祭文,由守靈衛兵開棺,大家瞻仰覲見孫中山先生遺容。自1924年在廣州跟中山先生最後一別後,蔣介石此時目睹中山先生遺容,撫棺慟哭。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也頻頻揮淚,在場眾人百感交集,全場氣氛非常悲肅。

【北伐二十九】光復京津北京改北平蔣介石率眾祭告國父
1924年6月,孫中山、蔣介石在廣州黃埔軍校合影。(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祭典完成後,蔣介石回到含青舍,對夫人宋美齡說:「方祭告總理時,聞哀樂之聲大作,雖欲強抑悲懷,仍淚滿襟臆,體力幾不支矣!及瞻仰遺容,哀痛更不能勝。」據時任蔣介石機要秘書的陳立夫事後回憶:「站在陵寢前,我們隔著玻璃棺,我們可以看見孫先生的遺容,他安然地睡著,就像活著時一樣。記得當時,蔣先生一見到總理遺體就泣不成聲,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他哭泣。」

日本阻擾東北易幟 蔣介石決定先肅清關內

北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蘇俄特工謀殺身亡後,東北奉軍大部退回東三省,張學良留下湯玉麟部在熱河觀望。而北洋安國軍副總司令張宗昌、直魯軍副總司令褚玉璞仍率7萬餘人盤踞在天津以東的唐山、開平、豐潤地區負隅頑抗。

閻錫山和白崇禧見津東人民飽受直魯軍侵害,不堪其苦,又妨礙中國統一,遂於6月下旬商量,兩人都決意要早日肅清關內這股禍害。

7月1日,張作霖長子張學良被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推舉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為奉系新首領。

東三省涉及複雜的外交問題,日本此時又藉口保護條約上的利益,乘機在「南滿鐵路」增兵。鑒於不久前的「濟南慘案」教訓,國民政府決定以政治方式解決東北問題。

京津衛戍總司令閻錫山即派於珍等人赴奉天(今瀋陽)勸說張學良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鑒於中國統一為大勢所趨,張學良宣布停止軍事行動,休養生息,並派代表邢士廉、徐祖貽等四人來北平,向蔣介石總司令表示願意加入革命陣營,共同協商南北統一的辦法。

蔣介石在北平接見張學良所派代表,提出東三省須先行易幟,實行三民主義,餘事再請示國民政府。雙方在北平協商取得初步進展,商定東三省和熱河省(今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交界地帶)於7月19日易幟,國旗改用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然而,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和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先後警告威脅張學良,反對東三省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並改換國旗。

7月上旬,國民黨在北平西郊湯山舉行北伐成功後的第一次會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蔣中正),參謀總長李濟深,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總指揮白崇禧等人以及中央委員張靜江、吳稚暉、戴季陶(戴傳賢)等人參加會議。

經過幾天討論,湯山會議決定:(一)編組各集團軍之聯合軍,先肅清關內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軍;同時派兵向熱河壓迫奉軍湯玉麟部,以促使東北張學良奉軍就範。(二)對東北問題,主要以政治和平方式解決。(三)北伐後統一財政,實行兵工政策,並縮編全國軍隊。

7月23日,在編組各集團軍之聯合軍準備進兵的同時,蔣介石總司令表示,如東北問題不能和平解決,革命軍將採取軍事行動。隨後,蔣介石派遣第一集團軍參謀長楊傑(後任陸軍大學校長,著名軍事家)、徐州行營主任何成濬赴奉天與張學良洽商東三省問題。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