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中不可忽視的可怕「商譽」(圖)


商業環境變化和企業經營層面出現重大問題,才是真正的風險。(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2月12日訊】投資中真正的風險並不是市場風險,波動不是風險。真實的商業環境變化和企業經營層面出現重大問題,才是真正的風險。因此,今天我們繼續和大家分享投資排雷指南之商譽篇。

「商譽」不是美譽度和商業信用,而是指收購中超過被收購公司賬面值的部分,比如說一家公司賬面值一個億,但是收購它花了5億,那麼這4億的溢價就被記作商譽。

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CEO們都有一個傾向,做大事業版圖,拓展權力疆界。這雖然是美國的統計,但是人性不變,人們都傾向於自己可支配的領地擴大,因此在實際經營中,真正的動機,並非都是精確而嚴格的利潤最大化。

有的公司潛在動機就是做大,管的人多多的;也有的公司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態,一切戰略只是為了幹掉老二,它不是業績和利潤導向,而是情緒導向。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的併購是出於真實的經營需要。比如,收購一家處於產業鏈中關鍵位置的上游原材料公司,以獲得協同效應。一旦收購成功,那麼就不必再去求人高價採購原材料,而是平價在內部自己生產原材料。

可是在現實中,為了收購這家上游公司,往往會花費比公允的市場價高得多的溢價。通俗來說,往往買貴了。所以,乍看之下,好像原材料是便宜了,但是你付出了非常高昂的收購成本,最後按下葫蘆浮起瓢,股東回報率可能還是下降了。

然而買貴了,股東的回報率下降,其實還算不上是問題,最可怕的是商譽減值風險,這是投資中最容易引爆又殺傷力最大的地雷之一。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每到年底,公司需要對資產中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那麼,如何來進行測試呢?

這牽涉到你對於商譽本質的理解。為什麼一項1個億的資產,會有人願意3個億收購?其實沒有白花錢的傻瓜,賬面值只能記錄有形資產,然而很多諸如品牌這樣的無形資產,都無法用會計準則的賬面值來描述。

因此,企業願意用高價收購資產,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被收購目標資產,存在一定的競爭優勢,你出高價購買的,其實就是企業競爭優勢,商譽的本質就是競爭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存在,讓資產具有了超越平均水平的賺錢能力。

然而,隨著經營的持續,慢慢被收購企業的各種問題相繼暴露,突然發現,並購時你儂我儂承諾的業績沒有達標,甚至還出現了虧損,這就證明你根本是不存在競爭優勢的。既然並不存在競爭優勢,那麼當初為了競爭優勢而花高價購買,不就成為了笑話麼?

因此,每到年底的減值測試,就是一個小體檢,看看到底是笑話還是實話。從大數據的統計角度,大多數企業都是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普通企業,所以,大多數商譽都存在減值風險,這是投資者首要防範的業績地雷。

此外還需要補充一點:商譽這個東西,只減不增,它並不會因為被收購企業表現出色業績良好而增長,它只扣分,不加分。

大家肯定還有疑問,既然商譽風險這麼大,那麼企業有多少商譽資產算大呢?怎麼防範呢?

我們統計了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行業全體上市公司,商譽佔總資產比重為2%左右。如果你的籃子裡有100個元寶,其中兩個是雞蛋,那麼即使它碎掉也不會對你構成影響。

但是我們又統計了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商譽佔資產比重達到12%,這裡面甚至有一家公司商譽佔資產比重達到不可思議的70%,商譽佔比超過40%的創業板公司有近30家,商譽佔比超過資產一半的有11家,如果籃子裡面有一半以上都是易碎的雞蛋,那麼即使剩下的都是元寶,這個籃子也無法讓人放心。

最後,願你的籃子,裝滿五穀豐登的果實,而不是易碎的商譽;願詩和遠方,從此再無業績地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