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梁院長】病毒性肝炎的中醫治療與處置(圖)


出現頭暈目澀、耳鳴腰痠等症狀的肝炎患者,屬於肝腎陰虛型,需要滋陰補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A、B、C、D、E五種肝炎病毒引起的。當人體感染病毒之後,人體對病毒與肝細胞會產生免疫反應,肝細胞損害與病毒繁殖持續存在。

最常見的肝炎病因為病毒性肝炎,A型及E型通常藉由食物及水傳染,B型肝炎則主要由性行為轉染,但也可能是母親在妊娠或分娩的過程中,傳染給胎兒。B型和C型可以經血液傳染,常見途徑包含共用針頭。D型肝炎只能感染已經感染B型肝炎的患者。

A、B、D型可藉由疫苗預防,藥物可治療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症狀主要有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肝腫大、肝功能損害,有些還會出現黃疸與發燒。病毒性肝炎的特性是,傳染力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高。

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都是狠角色,傳染性很強,除血液傳播外,接觸患者的唾液、精液和乳汁也會被傳染,因此家人、夫妻、母嬰和醫護人員都是易感人群。B型肝炎和C型肝炎很容易轉為慢性肝炎,如果不及時、對症、規範治療會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肝炎,臨床上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型肝炎與瘀膽型肝炎等。

A型肝炎與E型肝炎,治療主要是支持性療法,就是以休息與補充維生素、保肝藥物等為主。急性B型肝炎,治療如同A型肝炎,症狀可能包含噁心、嘔吐、腹瀉、皮膚發黃、發燒和腹痛。慢性B型肝炎與慢性C型肝炎、慢性D型肝炎的治療,是目前有待突破的問題,還是以服用抗病毒藥,與使用免疫調節劑為主。

病毒性肝炎,在中醫隸屬於黃疸、脅痛、疫毒、肝瘟、鬱症等。

中醫認為,肝與脾、腎有關係。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惡抑鬱,脾主運化而惡溼。急性病毒肝炎,溼熱內伏,飲食不節,導致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溼熱蘊結導致噁心、厭油、腹脹、黃疸等。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正氣虛損與溼熱病邪蘊結,纏綿羈留體內形成疾病遷延不癒。肝鬱化火,日久灼傷腎陰,形成肝腎陰虛。肝鬱脈絡阻滯,久而成瘀。

病毒性肝炎的分型治療上,如有身目發黃、噁心厭油、脅脹脘悶、食慾不振、大便黏滯臭穢,屬於肝膽溼熱,治療上應該是要清熱利溼、涼血解毒,常用藥有如板藍根、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龍膽草、赤芍、大黃等;若是脘痞腹脹、體倦肢困、大便稀溏,屬於肝鬱脾虛型,應該疏肝健脾,常用藥有如黨參、柴胡、鬱金、茯苓、麥芽、白花蛇舌草等;若是頭暈目澀、耳鳴腰痠、少眠多夢、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屬於肝腎陰虛型,需要滋陰補腎,常用藥有如生地、麥冬、女貞、旱蓮、白芍、枸杞、丹參、白花蛇舌草等;若是肝脾腫大,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兩脅刺痛,屬於瘀血阻絡,應該要活血化瘀,常用藥有如鼈甲、桃仁、川七、枳殼等。

肝癌死亡率一直位居臺灣癌症死因之前幾位,死於肝癌的病患中,大部分為B型肝炎帶原者。大部分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會痊癒,但少數,尤其是出生就感染的嬰兒,無法將病毒清除,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續6個月以上呈陽性,即成為帶原者,若e抗原(HBeAg)也陽性,表示病毒量多,傳染力強,罹患肝癌的機率亦高。

B型肝炎帶原者可能演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應該確認自己肝臟的狀況,定期追蹤。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臟損傷過程中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追蹤檢查是相當重要的!

C型肝炎感染過後,會產生C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而當病毒抗體陽型持續6個月以上,就叫慢性帶原者。B、C型肝炎帶原者,肝功能正常,應每半年追蹤肝指數、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及超音波;因肝硬化、肝癌初期的症狀多不典型,有些人會胃口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勞、肚子痛、皮膚、眼睛變黃等,也可能完全沒症狀,因此定期追蹤,早期診斷才是慢性帶原者最好的處置方法。

本文留言

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