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城市就是一間公司 很多事情就一目瞭然(圖)
原文標題:假如城市就是一間公司


城市的問題,本質是關乎個人的直接問題。(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1月22日訊】競爭優勢帶來長期發展,而長期發展不僅關乎地產增值,更關乎你的職業生涯、家庭生活、子女等無數發展問題。因此,思考房子的問題,本質是在思考城市,而城市的問題,本質是關乎你個人的直接問題。

如果你把城市想像成一間公司,那麼一切的難題就容易思考多了。從爭搶人才這一點就能看出,城市相互之間是存在明顯競爭關係的。

就像底特律,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城市不變化一樣會衰敗和破產;而矽谷抓住機遇,並且不斷自我進化,它就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並且給它的投資者——那些選擇它的人,帶來無數紅利。

如果城市是一間公司,那麼這間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向消費者提供公共服務。誰能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誰能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服務,那麼誰就更有競爭優勢,誰就更能取得長期發展。

公司之間的競爭,存在三種典型的競爭優勢:供給優勢、需求優勢和規模效應,城市之間的競爭,完全類同。

供給優勢是說,你提供的服務有沒有差異化,是不是更便宜。但是一般來講,差異化不是競爭優勢,核心在於,差異化無法帶來壁壘,你並不能阻止別人搞差異化。

比如當年奔馳定位了高端戰略的商業模式,主打差異化,在歐美市場大賺特賺。但是後來日本車大舉進入歐美,奔馳認為你又不是寶馬,咱倆價位又不一樣,我打高端市場,我是差異化的啊,完全無視日本車。

但是後來,雖然奔馳的價格完全沒受到衝擊,依然還是高毛利率戰略,但是當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之後,日本車搶佔了大量的份額,而奔馳的份額就下降了,最終業績增長受到巨大的影響,這就是在當年的商業競爭中沒有壁壘帶來的後果。

城市也一樣,你搞特色小鎮,但是你無法阻止別人也搞特色小鎮,你搞科創產業園,但你同樣無法阻止別人搞另一個差異化的特色園區。因此,一個差異化的概念,並不足以構成城市、城鎮的競爭優勢。

在公司競爭當中,重要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需求優勢,也就是說,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用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習慣之後,它尋找替代品的難度很大,或者轉移成本非常高,這種競爭優勢是無法撼動的。

比如金融或者IT數據服務,你換一個賬戶和資料庫,試試看有多麻煩,它的轉移成本極高,這就是競爭優勢。很多用蘋果的人,不願意換別的手機,因為怕麻煩,幾千條通訊錄日程表和備忘錄,導入另一套系統是多麼複雜的事情,這就是轉移成本。

再比如,從事金融投資行業的人,多數用視窗操作系統,因為他們的工作離不開excel軟體,要做數據模型,這都是高轉移成本建立的黏性。

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也類似,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讓居住者建立了潛移默化的習慣,他會不會覺得搬家到另一座城市有巨大的轉移成本而不願意離開?

一個最基本的,是人們對於宜居溫度的習慣。全球地理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無論從古代的四大文明,還是現代的超級城市,幾乎統統出現在北緯30-40度的區間。北京、敦煌、馬德里、伊斯坦布爾、華盛頓、紐約、費城、武漢、寧波、杭州、墨西哥城、那不勒斯、蘇黎世、開羅休斯頓等等,都屬於天時地利幸運女神眷顧帶來的競爭優勢。

再比如說,一座城市提供了更好更全方位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它也極大的提高了居住者的轉移成本,來了就不想走,這也是競爭優勢。

然而,商業競爭還存在一種更普遍和巨大的競爭優勢,叫做規模效應,這在城市競爭中完全一樣。你會發現,當今全球城市的演化規律,都是向超級城市、大都市圈和城市帶進行演化,這絕不是規劃使然或偶然現象。

規模效應是說,更多的用戶能夠更多的平攤固定成本,帶來平均總成本的下降,成本下降,就能用更低的價格服務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又平攤了更多的固定成本,構成良性循環。

城市完全符合規模效應規律,一個簡化的案例:一所頂尖大學、一所頂尖醫院、一套高效的地鐵系統,他們分別服務10萬人,和服務100萬人,平均成本一定是後者低得多,因此它就享有規模效應。

最後總結,一座城市就像一家公司,它的基本商業模式是提供又好又便宜的公共服務,如果能具備以上的一點或者多點競爭優勢,那麼在未來,它就能給它的用戶——居住者,帶來更大的自動扶梯紅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