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靖曄綜合報導)今天,筆者來回答上一篇文章「大問號:2018年人民幣匯率挺得住嗎?」的結尾處留下的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外資、民企和個人都在步步撤退,那為什麼2017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在不斷增長?
恰好就在2018年1月6日,中國央行公布了12月末的外匯儲備是3.1399萬億美元,而11月末為3.1192萬億美元,環比增加207億美元。也就是說,截止2017年12月份,中國外儲已經實現了11連升。中國外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的國際金融市場總體小幅波動,主要非美元貨幣匯率上漲和資產價格上升,推動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上升,使得中國外儲規模年內增加了1417億美元。
中國全年的外儲增加超千億美元,看起來確如官媒所言「歡欣鼓舞,令人激動」,很多人又開始對人民幣升值充滿了「詩與遠方」 般無限的期待和想像。
紅樓夢裡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那麼這些數據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驚奇?
2017年中國外匯儲備變動情況一覽表(作者製表。數據來源:中國央行)
大家知道,貿易順差和外商投資是積累外匯儲備的首要來源。所以,我們不妨用歷史數據先來分析一下: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開的數據,截止2017年11月(12月的數據尚未公布),中國的貿易順差是1400億美元,全年估計不會超過1600億美元。是的,比2016全年26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大幅縮減了近1000億美元。而按照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7年前11個月利用外資的淨頭寸為140億美元,相比去年的—440億美元,增加了大約580億美元。顯然,和2016年的數據相比,無論在貿易順差還是外商投資兩個指標上,2017年均處於大幅度縮減狀態,於是,關鍵問題來了:外儲不降反升。誰能看得懂?
好,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據:截至2017年9月,中國的外債總額為16800億美元,與2016年末的14207億美元外債相比,9個月就增長了2593億美元的外債。而這些債務中的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和央行之外的機構平臺所籌借,說白了,就是商業銀行、央企國企和房企所借。國內金融機構、大中型房企、投城公司率先掀起海外發債的熱潮,而中國官方的《中國經濟網》還在2017年11月6日發文「中資企業海外發債風頭正勁」,為中資企業大舉在海外美元債市發債籌措外資搖旗吶喊。此外,民營企業在2017年度境外債的發行上也越來越搶眼。比如,2017年6月,中國恆大境外發行打破亞洲記錄的66億美元的優先票據(其中包括28億美元根據要約交換發行的債券,以及38億美元的額外新債券),此舉甚至超過了中國銀行此前發行的65億美元債。而恆大的境外融資剛剛收尾不久,馬雲的阿里巴巴就宣布重返國際融資市場,發行50億至70億美元債券。顯而易見,馬雲、許家印等民企大佬為了繳納「投名狀」,不惜使自己成為借入外債的平臺,通過讓境外機構持有國債或企業債的方式吸取外匯資源。個中原委,意味深長,彼此心照不宣而已——這些體現自己「立場」的好機會,哪個會輕易放手呢?
外債,都將是納入外儲的資源,外債在短期內大幅增加,這才是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所以,一言以蔽之,借錢讓外儲看上去很美麗。
當然,除此之外的央行對資本流出的強力管制,加上上面提到的外管局有關負責人所稱「歐元、英鎊等非美元外幣的增值」,也都是確保外儲損失減少甚至回穩的原因。不過,這都是敲邊鼓的次要因素罷了。
那麼,民間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據說,現在國內很多三、四線中小城市的外幣現鈔比較緊張,現鈔取現都要預約,而且兌換額度還比較小。而像深圳、長三角、福建等沿海一線、二線城市的外幣取現已經很難,不僅預約一推再推,還被要求填寫各種表格,時間跨度漫長,而且也很難拿到現鈔;跨境匯款被退回的現象增多,是因為分拆匯款被列入關注名單上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人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輕舉妄動,包括香港很多中資銀行的銀行卡,要求補繳資料、證明的也越來越多,很多人的海外賬戶被關閉,趨勢很不好;另外,有關廢除小頭美元的報導,也讓人們害怕拿到小頭美元被作廢,從而導致了對換匯的恐懼。
人民幣與美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集,確實已經無法分離……
不過,還是祈望大家一路走穩,一路走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