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隱藏的人生智慧,字字精彩。(影片:看中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歷史,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編寫。有關德行教化、治國安民、修齊治平、選賢任能、為人處世之道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獵。《二十四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以下摘錄數則:
1、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史記》)
【譯文】做好事的人,上天會回報其以福祉;做壞事的人,上天會報應其以禍殃。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不知?(《後漢書》)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不知道呢?
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譯文】依靠美德的一定昌盛,憑藉暴力的必將滅亡。
4、正其本,萬事理。(《後漢書》)
【譯文】凡事只要正本清源,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5、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後漢書》)
【譯文】禍福沒有一定的門逕,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來的。
6、禍福無門,逆順有數,天道微於影響,人事鑑於前圖,未有蹈義而福不延,從惡而禍不至也。(《宋書》)
【譯文】禍福雖然無門,但逆順自有天數,天道隱於迅速發生的感應中,人事在未來都將得到驗證。沒有實行仁義而福分不能延續、作惡而禍害不降臨的。認為上天可以洞察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同時也是最公正無私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7、夫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萬邦咸乂(讀yì)。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三國誌》)
【譯文】音樂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天下治平,達到大化,萬邦安定。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
8、應之以德,則休祥臻;酬之以怠,則咎徵作。(《晉書》)
【譯文】以德行回應上天,則美善吉祥會降臨;以輕慢回應上天,則災禍的徵兆就會出現。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譯文】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10、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後漢書》)
【譯文】能得到上天的佑護,而萬事吉祥,無所不利。
1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漢書》)
【譯文】法網廣大無邊,即使再寬鬆稀疏也絕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指天法公平,做惡者都要受到懲罰,警示人們不可以身試法,自取滅亡。
12、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明史》)
【譯文】合乎道義的事,很果斷地去做,對於富貴名利則看得很淡。
13、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譯文】有志向的人,有決心,有毅力,做事一定會成功。
14、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舊五代史》)
【譯文】天地大德包含宇宙萬物,無不覆蓋,無不承載,使萬物生生不息,卻不以此為功。
15、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宋書》)
【譯文】在猛烈的強風中,能看出不畏風力的堅韌的勁草;在冬天的嚴霜中,能看出什麼樣的樹木是不屈於嚴寒的。比喻在嚴峻考驗中,有忠貞品德之人的堅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動搖的。
16、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危於無形。(《史記》)
【譯文】明理的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能預見到,聰明的人在無形之中就能避開災禍。
17、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梁書》)
【譯文】立人之道,在於仁與義。
18、安貧樂道,恬於進趣。(《後漢書》)
【譯文】處於貧困境地,仍樂於堅持守道;盡心於理想追求,樂在道中。
19、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後漢書》)
【譯文】博學廣聞又堅持自己的志向,深切瞭解未悟之事並隨時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
【譯文】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承諾過的必定要實現,以示誠信。
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1、質於天地,信若丹青,我無彼欺,爾無我詐。(《舊五代史》)
【譯文】傚法天地之質樸無私,誠信如丹青始終不渝,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2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
【譯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以真心誠意去做事,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譯文】原指桃李雖然不言,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以至於樹下走出了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品德高尚,嚴於律己,自然會感化他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24、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晉書》)
【譯文】我怎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慇勤呢!表現出為人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事權貴的高風亮節。
2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後漢書》)
【譯文】志士再渴也不飲盜泉的水,廉者再餓也不吃嗟來之食。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後漢書》)
【譯文】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祿不夠多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認為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應去追求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27、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元史》)
【譯文】要修身,應先從心靈做起;要想要求別人,首先要求自己。
28、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三國誌》)
【譯文】仁義哪裡是專屬於特定人們的,奉行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
29、養心莫善於寡慾。(《明史》)
【譯文】修養內心的好辦法是減少慾望。
30、欲不可縱,漸不可長。(《明史》)
【譯文】慾望不能放縱,小錯不可令其滋長為大錯。
31、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大丈夫要有遠大志向,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加旺盛。比喻人須立志,不怕困難,逆流而上。
3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誌》)
【譯文】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33、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譯文】迷途知返,能夠醒悟過來往正道上走,離得道的日子就不遠了。
3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
【譯文】指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意指勸導人改過。
35、遺子黃金滿籝(讀yíng),不如一經。(《梁書》)
【譯文】留給後代滿筐的黃金,不如留下一部經書。
36、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
【譯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子孫,不是很好嗎?
37、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新唐書》)
【譯文】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38、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新唐書》)
【譯文】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必定要使樹根牢固;要想使河流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一定要多積累道德、仁義。
39、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能思其所以亂,則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則存矣。(《新唐書》)
【譯文】能思考發生危難的原因,才能夠保持平安;能思考發生禍亂的原因,才能夠保持太平;能思考導致滅亡的原因,才能夠保持長存。
40、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在積蓄多少,唯在百姓苦樂。(《新唐書》)
【譯文】自古以來,國家興亡,不在於積蓄多少,在於是否知道百姓的苦樂。
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圖片來源:Adobe Stock)
41、世之質文,隨教而變。(《三國誌》)
【譯文】天下文風的樸實或華美,是隨教化而改變的。
42、集眾思,廣忠益。(《三國誌》)
【譯文】集中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43、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隋書》)
【譯文】若想讓水流清澈就必須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為(或者是末端)就必須端正其思想(或者是根本)。
44、天應人和,時會並集。(《舊唐書》)
【譯文】順應天理,和洽人心,時運就會一併到來。
45、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譯文】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46、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漢書》)
【譯文】不執著追求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指不慕榮利,安於淡泊。
47、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的要義在於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48、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後漢書》)
【譯文】刑罰不能加於無罪之人,邪惡的勢力不能戰勝正義之士。
49、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後漢書》)
【譯文】獨斷專行的人,會使自己陷於孤立;拒絕諫錚的人,會耳目閉塞。
50、神人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舊五代史》)
【譯文】使神與人共同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為天地所不容。
51、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誌》)
【譯文】要使國家興盛,就要關愛百姓,愛民如子;國家敗亡,是因為百姓被當成泥土草芥。
52、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後漢書》)
【譯文】智者順應時勢而為,愚者卻違反天理而動。
53、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宋史》)
【譯文】君子以志同道合為朋,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為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5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譯文】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
55、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譯文】喜歡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
56、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譯文】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57、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北史》)
【譯文】恭敬節儉是承載福祿的車子,而驕縱奢侈則是禍患之機兆。
58、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舊唐書》)
【譯文】堅持儉樸,厲行節約,是弘揚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縱情慾,是敗壞德行的根本。
59、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周書》)
【譯文】公正廉潔是任職的根本,節儉是修身養性的基礎。
60、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三國誌》)
【譯文】清廉者心境平和而為人正直,忠貞者只走正道。
61、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三國誌》)
【譯文】由於天地長久,而人居於天地之間,因而有人生短促如白駒過隙的比喻。形容人生之短暫與天地之無窮。
62、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舊五代史》)
【譯文】指時機難得,必須抓緊,不可錯過。
63、見微而知清濁。(《史記》)
【譯文】看到一些跡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與污濁。
64、人心所歸,惟道與義。(《晉書》)
【譯文】人心所歸向,惟在天理、道義。
責任編輯: 美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