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園丁文苑】文史常識之一:國家之興衰(圖)

作者:園丁  2017-12-17 0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之源。(圖片來源: 看中國合成圖)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之源。(圖片來源: 看中國合成圖)

引言

《論語・學而》篇有一句話,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這句話的意思,從狹義理解是學過的東西需要經常複習,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而更深層的意思是要將知識付之於實踐,要會應用才是件愉快的事。寫作一般人都認為是件既費腦子又費時間的苦事,其實只要你明白為何而寫作,經常實踐,也就習慣成自然,寫作也就成為一件以苦為樂的事了。文人為何寫文作詩,白居易已經為後人作出了榜樣,他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裡的「時」就是時代,就是告訴我們,作為文人,要有促進社會進步,改造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要付出行動。因為中華文化是神賦予的,文人經過學習而獲得知識,在經過個人體悟,消化成為他的知識和觀念後,為了後人能承傳這些文化知識,就應該與人類社會交流,將它們回饋於社會,以表達社會對自己成長關愛的感恩。

以上這番話是回答讀者問話後,回來反思又想到的。起因是,有一次在大街上碰到一個熟人,他對我說:「您都那麼大歲數了,該去老人中心休閑養老了,為什麼還做義工發報紙,寫文章,這不是自討苦吃嗎?」當時大街上人來人往,大家都來去匆匆,我只是簡單回答說:「這是我的業餘愛好,人生在世,總得要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才不虛度年華」。

從今天開始說另一個話題,即漫談文史常識。寫這個話題,對於我這個老翁來說,也是複習年輕時學過的,而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了的一些史實,是個以原有的記憶知識為線索,再學習和複習的過程,也是個應用已有的知識再創作的實踐過程。好在現在時代進步,有些已經忘卻的東西,只要有一點記憶,便可很方便的從網上搜尋到相關歷史年代和數據。

文史者,即人類文化歷史之意。說文史不可誤解為談人文科學,因為人文科學即人文社會科學,它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包括哲學,宗教學,古典學,文學藝術,歷史學,心理學,人際關係學等,人文科學涵蓋面實在太廣泛,而且也不是幾篇雜文就能說的清的。既使是漫談文史,也只能講一點人類文化歷史方面的常識性質事情,想到哪裡,我就說到哪裡。因此我這組雜文每一篇都有一個小標題。

有人說,老人的經驗,也是社會實踐的總結,傳給後人或許可做他們的參考借鑒。我覺得此話有道理,因此我的文章中,偶爾也溶有我個人的經歷和見聞,如有錯誤,文責自負,請讀者儘管批評指正。

(一)國家之興衰

國家這個名詞,廣義講是指擁有共同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權,歷史的社會群體,就叫國家或邦。俠義講它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從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範疇看,國家是指人民,文化,語言的地理區別出來的一塊領地,一個領地或者邦國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關聯的地區。

一個國家可以容納多個民族。這里民族的概念是指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信仰,崇尚,服飾,建築風格,飲食習慣,忌諱等。人類為什麼要建立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本身就存在內在的矛盾和衝突,需要有一種體制來協調和解決。例如人群受環境限制和戰爭的需要;人群生產的生活資料,在滿足自身需要後,多餘部分需要交換和輸出;在農業生產中大規模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需要等,都是國家產生的需求。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古埃及,而國家的歷史是始於古希臘。古希臘時期國家的權力在國王和軍隊手中。古羅馬國家的權力掌握在皇帝和貴族手中。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城邦的權力起了變化,社會自由人被授為公民,國事由公民「民主」決定。

現代國家的建立開始於15世記以後,如歐洲的君主國家,在英格蘭是都鐸王朝控制的國家,在西班牙是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國家,在法國是波旁王朝控制的國家等。現代國家的特點是有計畫的增強中央集權和經濟控制。

到17至18世紀,國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例如常備軍制度,中央控制賦稅制度,外交關係方面有常駐大使館,文化和民族的同化,經濟發展政策重視商業等。到20世紀,在1933年國際上締結了一個《蒙得維的亞國家權力義務公約》,按這個公約,確定的主權國家有四個標準,即(1)有永久的人口;(2)有固定的領土;(3)有有效的政府;(4)有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能力。按照這個標準據《維基百科》2017年10月的統計,全世界現在共有208個主權國家。其中有193個聯合國會員國,2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梵蒂岡,巴勒斯坦),14個非聯合國系統國。如果按所在洲統計,包括海外領地在內,非洲有59個,亞洲有56個,歐洲有54個,北美洲有45個,南美洲有14個,大洋洲有33個,南極洲有4個。

在這個地球上有四個公認的文明古國,即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因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人類古代文明古國都起源於水土豐富的沖積平原。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屬於熱帶氣候。他的文明形成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尼羅河將非洲高原黑土帶到中下游地勢平緩地區,流速減慢大量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每年5-8月汛期河水氾濫,將大量有機物質留在尼羅河兩邊,河水退後,古埃及人就在10月播種,年末和來年初幾個月,正適合農作物生長,來年春天是收穫季節。古埃及人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還有少量的小米,高粱,副食以蔬菜為主,也少吃魚。

古埃及文明共經歷了31個王朝,他們的統治者為法老,相當於其他地區的國王。古埃及在第18個王朝時達到鼎盛,疆土包括現在蘇丹以北,尼羅河三角洲,利比亞以東其東部到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古埃及的經濟是農業發達,醫學發達,留給今人可以見到的有金字塔,神廟,木乃伊等,都是文明古蹟。

古埃及是被後來興起的羅馬征服而滅亡。時間是在公元前30年,是在托勒密王朝時。在歷史上埃及曾被波斯,馬其頓,羅馬,拜佔庭,阿拉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征服過,從而喪失主權。到了20世紀,在1952年納賽爾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從英國收回主權而宣布獨立,就是現在的埃及。其版圖比古埃及鼎盛時已經縮小了許多。

古巴比倫王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就是今日伊拉克境內。聖經上說的「伊甸園」就是指這個平原位於兩河之間的部分。這兩河就是低格裡河,幼發拉底河。這兩河流域孕育了這個古代王國。巴比倫王國存在時間是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729年。當時兩河流域氣候濕潤,水量充足,河網密佈,土壤肥沃,最適合發展農業。

最早是美蘇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王朝,他們發明瞭楔形文字和泥版書,修建城垣宮殿。在公元前19世紀中葉,阿摩利人滅了美蘇爾人的第三王朝,建立了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在漢謨拉比國王時,由於注重興修水利,獎勵發展商業,建立常備軍,因而使國力強盛,他們先後滅了周邊的伊新,拉爾薩,馬里等城邦,統一了兩河流域,使這個王國達到鼎盛時期。漢謨拉比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1792年至公元前1750年。在漢謨拉比死後,赫梯人,加喜特人入侵,巴比倫王國瓦解,到前729年被亞述帝國吞併。20年以後亞述政體又被迦勒底人滅,建立了新巴比倫。新巴比倫存在80年,以後又被波斯人所滅。

古巴比倫的文化除了前面講的楔形文字外,太陽曆也是聞名於世的發明,巴比倫國的美蘇爾人通過觀察天象,制定的太陽曆,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每天12個小時,7天為一週,並使用閏月。在數學方面他們已經會分數,會解一元二次方程,會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在城市建築方面,城牆用磚砌,國都雙層城牆外面有護城河,周邊有村鎮。城有8座城門。城中有宮殿,廟宇,女神門,商店和公共設施等。古巴比倫的文化遺產還有史詩,藥典神話傳說等。據傳說,古巴比倫還修建過通天塔,在新巴比倫時期,國王還修有空中花園,不過現在這些傳說中的建築,均已無跡可尋。

新巴比倫王國的覆滅是在前539年。究其覆滅原因,除了最後一個國王伯沙撒,在波斯王居魯士攻城的時候,仍然只顧荒淫享樂而輕敵的原因外,其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對糧食和作為建築材料的木材需求量大增,為生產更多的糧食和木材,就對森林過度砍伐和毀林造田,由於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因兩河流域周邊是沙漠,沒有森林保護,農田漸漸變為荒漠。由於糧食不足,造成內亂,致使國力衰竭。(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